趋势交易(原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传统的投资方法

股票(也就是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公司股份)是人们最广泛持有的资产类别,普通大众对其尤其青睐。一直以来,学术界以及大多数大型银行与金融机构一直向大众宣传这样一种理念:买入并长期持有股票是一种安全和谨慎的投资方法,这也为股票共同基金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人们通常将这些资金视为负责任的长期资金,觉得它们在长期内总会上涨,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个人养老金计划的一大部分也可能被配置在股票共同基金账户中。银行工作人员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你应当同时持有股票共同基金与债券共同基金,而且年纪越小,就越应该持有更高比例的股票共同基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股票在长期上涨的可能性更大,但其波动率要高于债券,而你应该在年轻时承担更高的风险,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弥补损失。此外,银行通常会建议你选择股票共同基金而不是购买单只股票,以确保你实现充分的分散化投资,并且你参与的是整个市场而不是把宝押在个别公司上,而这些公司可能会在未来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非常合理,也是很好的销售话术,但这一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会不断升值这一观点在现实中也成立。通过持有许多股票而不是仅仅持有少数公司来实现分散化投资的想法听起来也很合理,因为假设股票之间的相关性足够低,可以在承担低风险的情况下获取同等或更高的预期收益。当然,如果这些假设中的任何一条都不符合现实,那么整个投资策略就有可能像谚语中的纸牌屋一样轰然倒塌。

在现实中,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股票比其他类型的资产具有更强的内部相关性。在同一天里,股票的价格往往是同升同降的,虽然好股票和坏股票之间的整体收益水平相差甚大,但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它们的涨跌天数是高度相关的,即使在正向市场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持有一个涵盖许多国家及行业的股票投资组合,你持有的资产还是股票,组合的分散化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当市场陷入低迷,或是发生了某个撼动市场基础的事件时,有限分散化的问题会变得愈加严重。这些事件可能是长期的,如网络股泡沫破灭、银行业崩盘等,也可能是一次短期冲击,如地震或战争的突然爆发。当市场意见一致时,股票之间的相关性会迅速接近于1,因为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进行恐慌性抛售,然后在感觉到危机减弱时,几乎所有人都将在同一时刻疯狂抢购。在这样的市场中,你持有什么样的股票并不重要,投资组合除了带给你分散化的错觉,还会让你付出昂贵的代价。

如果股票在长期内总是上涨,那么相关性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如果你只是持有股票并等待一段时间,你总是会把钱赚回来的。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那这种说法就是绝对正确的,你很可能只要采用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就能从股市中赚钱。从1976年到2011年,MSCI全球指数上涨了1300%,因此,你的初始投资在35年里增加了十倍以上。当然,如果你把这一收益转化为年复合增长率,你会发现这意味着每年的收益率只有8%左右。如果你不幸在1999年开始投资,13年后你会发现你的损失依然在20%以上。如果你从2007年开始投资,那你的损失会更大。尽管股票在长期内上涨的概率更大,但是,先损失大部分资金,然后用半辈子的时间来慢慢回本,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的。如果你很幸运,赶上了某个好年景或是好时期,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可能会奏效,即便如此,你的投资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最终也可能只得到很低的收益。回顾1976年至2011年,这期间的投资收益率大约是1000%,在此期间最大的回撤也达到了55%。从长期收益与风险的角度来看买入并持有的策略,这意味着为了获得每年8%左右的收益,你必须承担损失超过一半资本的风险,这意味着接近7年的平均收益。

你可能会说,55%的损失只是一种极端事件,像2008年信贷危机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重演,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看近年来发生过的所谓百年一遇的事件吧。1974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40%,之后花了6年多的时间才恢复。1978年,该指数在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下跌了27%。同样的事情在1982年再次发生,指数在大约1年的时间里损失了25%。从1987年8月的峰值到10月的底部,该指数下跌了40%以上。就算是20世纪90年代的牛市期间,指数也遭遇了几次15%~20%的下跌,在2000年股灾时,指数在触底之前已经跌去了大约40%。你需要弄清楚,你需要多高的预期复合收益率来补偿股市的高风险?为了这不到10%的年化收益率,冒这么高的风险真的令你满意吗?

如果你选择通过股票共同基金参与股市,你还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共同基金能否匹配或跑赢所跟踪的基准指数。共同基金经理不同于对冲基金经理,共同基金经理的任务是击败某个特定的指数,对于股票型基金来说,这个特定指数可能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富时100指数、MSCI全球指数或其他类似的指数。它可以是某个国家的股票宽基指数、某个国际指数、行业指数或其他任何类型的股票指数,共同基金经理的任务是跟踪指定的指数并击败它。大多数共同基金经理在投资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回旋余地,他们的持仓结构及比例不能与所跟踪的指数偏离太大。要想战胜指数,要么采用略微超配基金经理认为表现将优于指数的股票,或低配基金经理认为表现将劣于指数的股票,要么在感觉市场低迷时增加现金的占比。共同基金经理与对冲基金经理或追求绝对收益的交易员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共同基金经理的工作是跟踪基准指数,对其涨跌并不在意。共同基金经理的工作职责不是为客户赚钱,而是试图确保客户获得的收益等于或略高于基准指数的收益。如果标准普尔500指数在一年内下跌30%,而使用该指数作为业绩基准的共同基金只亏掉了客户资金的25%,这应该是非常优秀的表现了,基金经理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当然,基金经理的业绩还应扣除必要费用,这些费用包括管理费,有时还包含业绩分成,再加上手续费、托管费、佣金等,只有极少数的共同基金能战胜基准指数,实际上能和基准指数打平的基金都不多,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根据标准普尔指数与主动管理型基金比较记分卡(SPIVA)在2011年发布的报告,在这一年里,美国国内股票型基金中表现优于基准指数的比例不到16%。其中表现最差的是大盘成长型基金,跑输基准指数的比例超过95%。从2006年到2011年的这五年间,62%的美国国内基金未能击败基准指数。其间表现最差的是中盘成长型基金,实现目标的比率不足10%。标准普尔公司报告的内容对整个共同基金行业是灾难性的。如果主动型共同基金年复一年地证明其表现持续低于基准指数,人们也很难认为这种情况会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

有些时候,通过买入并持有较长一段时间来参与股票市场投资确实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你需要未雨绸缪,确定市场暴跌时的离场时机,因为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避开极度震荡和糟糕的年份,通过某种方式将部分资金投入股市是明智的,但我个人认为,将赚的辛苦钱中的绝大部分都投到股票市场中,希望在剧烈震荡的市场中获得不错的收益,这种做法未免有些一厢情愿了。实在想在股市中分一杯羹的话,你或许还可以考虑投资被动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以其作为传统共同基金的替代品,因为指数跟踪ETFs完全复制基准指数的股票配比,费用也大幅降低,这使得它们能够非常精确地跟踪及匹配指数。由于ETFs可以在交易所根据实时报价交易,基金买卖方式便利,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