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目前针对村镇的研究,已然从偏重关注物质层面的研究迈向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尤其是对社区及其组织方式的研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本书研究紧密结合气候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典型山地河谷地区下村镇社区的洪涝灾害问题。近年来,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洪涝灾害愈发频繁,对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的安全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然而,仅从单一学科视野出发无法完整理解洪涝灾害现象的成因和作用机制,微观层面的末端工程技术和策略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从跨学科的综合角度出发,在中观层面开展村镇社区空间中洪涝灾害的应对与防治研究。在这方面,本书提出“水文韧性”的理念,为村镇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的互动机制(包括作用机制和空间策略)研究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本书从洪涝灾害现象出发,以水文韧性为综合视角,将村镇社区空间的形态投射为流域水文形态、村镇聚落形态和社区组织形态,并对应生态韧性、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3个维度进行由“及物”到“及人”的互动机制研究,按照“现象认知-形态溯源-作用机制-空间策略”的技术路线,对长江上游干区流域喀斯特地貌下3级河流流域中的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进行案例群实证研究。全书研究工作和成果主要由如下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研究体系建构和洪涝灾害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对极端降水条件下洪涝灾害现象的长期性、应对的现实性及其在山地河谷村镇中的特征性的梳理,面向“三生”协同(“三生”即生活、生产和生态的简称)的研究目标,提出村镇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的互动机制的研究问题;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的研究,梳理和辨析了水文韧性等相关概念、调查范围和案例群的选取及分类;结合社区调研和洪涝现象分析,论述了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的洪涝形成、特征和灾害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为在水文韧性的3个维度下对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的研究。研究论述了流域水文形态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机制、村镇聚落形态对洪涝灾害的承载机制、社区组织形态对洪涝灾害的响应机制以及3种形态下对应的空间韧性策略,并通过进一步揭示3种形态的耦合关系,将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流域社区”的构建与管理中。

综上,本书以水文韧性为视角,从流域到村镇再到社区进行多维嵌套研究,在水文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综合视野下论述了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现象的互动机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作为对水文韧性和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的基础性研究,希望能为山地河谷村镇有效防治洪涝灾害有所助益,从而有利于构建更加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山地河谷村镇社区。

本书研究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村镇社区空间规划设计与决策关键技术”(2019YFD1100802)下的分支研究,是其面向全国村镇社区研究背景下聚焦典型山地河谷地域下村镇社区的片段研究。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第一,在研究覆盖面层面,突破了以往洪涝灾害研究中单一学科视野的局限性,进行了“水-地-人”关系的整合研究,并提出了“流域社区”的概念;第二,在研究技术层面,突破了以往部分雨洪分析软件单一的、抽象化的研究范式,较全面地运用了多个软件,通过技术整合对径流现象进行可视化模拟和分析;第三,在理论运用层面,以空间为线索,通过将“水-地-人”的耦合关系与村镇规划和设计方法研究相结合,尝试并初步实现了“三生”协同理念在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由规划理论通往设计实践的路径建构。

作者感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力之以及董建宁、李楚婧、刘瑾、杜明、张开剑等的大力帮助和对技术研发的支持。感谢同济大学廖宗廷、周静敏、贺永、李京生、陈易、栾峰、廖冠琳、李勇、潘玥、黄杰、盛立、李甜、谢薿等师友为本书学术研究提供的宝贵的帮助和建议。感谢沈天衣、杨云樵、陈兴锋、吴茜婷、熊乙、王丹青等在本书撰写和校对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协助。感谢研究区当地的廖登伟、代世伟、廖登文、娄长德、闫兵、娄老四、谭德友、赵晓东、罗沁等在技术应用方面提供调研和数据支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树通、赵旻枫老师精心高效的编校工作。希望这本书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引发更多的思考,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书中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