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河谷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以来,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温和降水也随之变化。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降水频次、降水量和集中度不断出现极端和反常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国长江流域也出现了水循环紊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在中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若考虑包含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地形起伏区域的山区,山地面积约占2/3,这些区域居住着全国1/2以上的人口。其中山地河谷(mountain-valley)区域自古以来更是大量人口聚集、村镇生息发展的舞台。但这些村镇在建设伊始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隐患,如选址低洼、城镇化扩张、非渗透性表面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河道淤塞等。由于种种原因,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洪涝灾害对山地河谷村镇造成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水文地貌条件独特、地形起伏坡度大、自然生境脆弱等原因,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下的山地河谷村镇有着典型的径流产汇流规律和洪涝灾害现象特征。

长久以来,建筑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极端降水条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微观层面的末端工程技术和策略,忽视了洪涝灾害现象背后更为系统和复杂的作用机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问题。而作为具有目标导向性的防灾理念,“韧性”为国内山地河谷村镇洪涝灾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此,本书从洪涝灾害现象认知出发,提出跨学科视野下的水文韧性理念,并以此为视角结合水文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从中观层面探索村镇社区空间形态与洪涝灾害的互动机制。本书基于山水地貌条件和社会人文生活探究山地河谷村镇社区中流域水文形态、村镇聚落形态和社区组织形态对于洪涝灾害现象的作用机制和3种形态下的韧性策略,期冀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社区空间形态,推动实现山地河谷村镇社区中“水-地-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三生”空间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