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赵忠平博士是我的学生,他从攻读硕士学位,再到攻读博士学位,一直跟随我做教育政策与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他的书出版了,邀请我为其写份序言,我欣然答应。一是因为书稿研究的内容充满现实关照,算得上是一本匠心之作;二是因为师生情谊,看到自己学生的研究成果即将付梓,作为导师,自然欣喜。
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是作者对自身生长环境和经历的深度剖析。通过作者细腻又富有层次的笔触,我们能看到一位偏远乡村地区的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出大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路历程。本书也可以看作他对于像他一样经历了类似宏观遭遇并获得不同成长结果的亿万学子的生命经历的关注,具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个庞大人群中的不同类型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读懂自己,理解自己,看到他们如何在历史发展洪流中顺势而为,成为社会认同的自己;又如何经历成长之痛,锤炼自己,成就今天的自己,悦纳今天的自己。
赵博士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偏远村庄,在那个贫困山区生活着几十万依靠坚韧、勤奋和吃苦耐劳而世代繁衍的乡民,他们世代承受着饮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干旱和黄土地的贫瘠,以及千沟万壑的地形所导致的地理阻隔。正如赵博士在本书中所写的,这里生活着一群籍籍无名的乡民,世代繁衍但却在官方文本的县志中难以留下一缕墨香,但这里并非不谙世事的世外桃源,她时刻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走出大山,远离贫困,是许多乡民对其子孙所寄予的期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里的乡民们开始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容易地接触外部世界并被吸引。籍籍无名的山村如同一棵大树,她的根深植于黄土地,而枝桠和叶子已伸向云霄,把种子散落在祖国的各方土地。赵博士是通过接受教育并有幸获得学业成功而走出大山的万千乡民子孙的一个典型样本。但是从作者的角度而言,这种经历成为他利用“离农”这个概念反思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的经验冲动。
“离农”,会让人们首先想到空间之维的离开农村的过程与结果,但是本书的“离农”作为一个概念工具,它超越了空间之维离开农村这一内涵。从社会宏大叙事上讲,“离农”是历史的必然进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微观个体角度讲,则往往是一部奋斗史,由艰辛浸润,却并不一定会开出幸福的花朵。在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的离农路径中,教育始终被赋予最正统、最获认可的地位。赵博士在其著作中将乡村学子的离农置于一个城乡社会快速变迁的宏大框架中,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乡村个体离农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代表现代价值的城市文明和代表传统价值的乡土文明的博弈是催生乡村个体离农意识产生的价值处境,在博弈过程中,城市文明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并完成对乡村社会全方位的拓殖,同时也完成了对乡村社会的污名化,实现个体性的去污名化便成为乡村居民的心理动力,教育被寄予厚望。从这一视角出发,他理顺了乡村社会当前普遍存在的“全民供学”风潮和疯狂的陪读现状,并有力地说明了为何当前乡村子弟普遍存在的学生身份在空间上的无限拓殖,以及当前的乡村子弟何以缺少传统乡民所具有的勤劳、坚毅、节约等品质。
我想强调的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状下,更应该关注与个体离农相伴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化的核心并不是城市简单地扩了多大面积,修了多少高楼和生活设施,而是人的城市化问题。离农的个体能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如何融入城市社会,以及,他们是否做好了融入城市社会的必要准备,应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赵博士的研究认为,当前的乡村年轻一代并未能完全做好融入城市社会的必要准备。一方面,由于城市价值观拓殖的影响,乡村年轻一代对作为内群的乡村社会认同度普遍较低,甚至存在普遍的内群贬抑情感,但对作为外群的城市社会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他们不再认可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也不愿意深度参与乡村社会的生活,从而成为“悬浮”在乡村社会的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尚没有做好融入城市社会的准备,且缺乏能在城市社会安身立命、过有尊严日子的能力。他们在自我边缘化于乡村社会的同时,也往往被城市社会所边缘化,他们成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双重边缘化”群体。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从硕士阶段到博士毕业,赵博士一直关注“离农”问题,针对相关问题,他曾和我多次交流。由于个体成长经历的缘故,我对这个学术命题也充满热情,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研究资料与研究结论都特别关注。在我看来,能够得成此著,一方面与其禀赋有关,另一方面,则更多是坚持和努力的结果。在写作过程中,我感受到他对这个学术命题的洞察,我也会对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在研究方法上,谈一些作为博士过来人的建议;在经验上,谈一些作为年龄过来人的体验和反思。我只感激我有机会陪伴赵博士一起完成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学习,完成了本书的写作。见到、提起和想起赵博士,我都有一种“得英才而育之”之乐。多年的师徒关系,我能看见他的努力,也能看见他的幸福。此书的出版,作为他学术道路上的一个节点,值得祝贺。但学术之路漫漫,节点之后莫懈怠,整装再出发!
2017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