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成书于19世纪有关黑龙江的史料

第一节 《历史文献补编——17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

编者为俄国古文献研究委员会的学者群体,姓名不详。

一 主要内容

《历史文献补编》系俄国古文献研究委员会搜集、出版的关于俄国史的文件集,共12卷,于1846~1875年在圣彼得堡出版。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郝建恒、侯育成、陈本栽从《历史文献补编》中选译了有关早期中俄关系史的76件文献,徐昌翰、宋嗣喜、姜延祚参加初稿的一校、二校,全部译稿由郝建恒先生总校、定稿。《历史文献补编》原文为古俄文。书中有些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统一,中国译校者在译校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校勘、考证工作,并做了必要的注释。译稿约30万字,以《历史文献补编——17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为名,于198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400页。

《历史文献补编》中与黑龙江地区历史相关的史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早期沙皇俄国殖民主义分子波雅尔科夫、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切尔尼戈夫斯基等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

《历史文献补编》第3卷第12号文件详细记载了波雅尔科夫率领殖民主义小分队侵入中国黑龙江(俄称阿穆尔)地区的过程。他是第一个侵入中国领土的俄罗斯人。在他之前,俄罗斯曾几次尝试寻找中国黑龙江流域,都没有成功。

1643年夏天,瓦西里·波雅尔科夫殖民小分队从雅库次克(又译为雅库茨克,本编下同)出发,沿阿尔丹河上行。11月,翻过外兴安岭,闯入中国的精奇里江(黑龙江支流)流域。

一路上,瓦西里·波雅尔科夫抓捕当地的少数民族头人为人质,然后向其族人强征貂皮作为所谓实物税。特别野蛮残暴的是,波雅尔科夫命令部下吃当地居民的尸体。他的部下如此指控他:他平白无故地殴打部下,抢夺他们的粮食,把他们赶出城堡,命令他们去吃被他们打死的达斡尔人尸体。他说:“谁不想在城堡里坐待饿死,可以到草地上去找被打死的异族人,随意去吃。”这个殖民小分队一共吃了50多具尸体,其中既有他们杀害的达斡尔人,也有被达斡尔人打死的俄罗斯军人。中国当地居民称这些俄罗斯侵略者为可恶的吃人恶魔,不许他们上岸。

波雅尔科夫小分队沿精奇里江进入黑龙江,然后沿黑龙江而下,再经鄂霍次克海,回到雅库次克,献上他绘制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线路图、3个被绑架的少数民族头人和抢劫而来的貂皮,作为他到过黑龙江流域的凭证。

回到雅库茨克后,波雅尔科夫报告了上司,狂妄地认为,只要俄国政府出兵300余人,就可以占领黑龙江两岸,使那里的中国少数民族“归附沙皇崇高统治之下,使之永世为奴”。他还提出占领这片土地的具体方式——修筑城堡:在西林穆迪河河口的达斡尔头人多西的驻地建一城堡,驻扎50人;在结雅河畔的达斡尔头人巴尔达齐的驻地建一城堡,驻扎50人;再在久切尔的家园建一城堡,驻扎50人。他声称:占领这片土地“于君主将大有裨益,因为在这些土地上人烟稠密,有粮有貂,各种兽类极多,盛产粮食,河里鱼类成群。皇家军役人在那里将无缺粮之虞”。

波雅尔科夫成功地探明了富饶的黑龙江地区,为沙皇政府侵占这片中国领土做了最初的准备。

(二)叶罗菲·哈巴罗夫的罪行

叶罗菲·哈巴罗夫被俄罗斯人誉为“新土地发现者”和民族英雄,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历史文献补编》第3卷第102号文件记载了哈巴罗夫在黑龙江畔杀人放火的罪行,罪行中之最大者是他指挥进行的一次大屠杀。苏联方面曾小心翼翼地掩饰这一罪行,苏联院士齐赫文斯基在将记载这一惨案的文件收入他主编的历史文件集时,有意地删去了以下血腥的一段。

哈巴罗夫殖民小分队的这一大屠杀是在当今黑龙江省呼玛县境内进行的。侵略者要求达斡尔人归顺沙皇,达斡尔人拒绝,声称自己是中国皇帝的臣民。

……桂古达尔回答说:我们向博格达皇帝沙姆沙汗纳贡,你们来向我们要什么实物税?等我们把最后一个孩子扔掉以后,再给你们纳税吧!我们祈求上帝眷佑,为报效君主,为君主效命,乃列开阵势作战。我们加固了大炮阵地,开始向该城下侧的塔楼猛烈轰击,同时还用小型武器:无来复线的火枪和火绳枪向城里射击。达斡尔人从城头向我们射箭。乱箭从城里纷纷向我们飞来。达斡尔人从城头射向我们的箭落在田野里,宛如田地里长满了庄稼。我们同达斡尔人打了一整夜,一直打到日出,最后,终于轰开了塔楼旁的城墙。我们全身披挂的战士以及其他用盾牌掩护的军役人员夺墙入城,托君主洪福攻克了下城。达斡尔人都集合到另两座城里,我们军役人员向这两座城寨的达斡尔人射击了半天。所有盛怒的达斡人都集合到一座城里。我们用各种大小武器向他们不停射击。在几次进攻中,共打死214名达斡尔人。盛怒的达斡尔人敌不住我君主的威力和我们的武器,约有15名达斡尔人不顾一切地跑出该城。跑出城的只有这些人,其余被阻困在城里的所有达斡尔人则从四面八方被挤压到一座城里。我们哥萨克同达斡尔人进行了白刃战;蒙上帝保佑,托君主洪福,我们将达斡尔人“一个一个地”砍死了。在白刃战中,共打死427名达斡尔大人和孩子。在袭击中、在进攻中以及在白刃战中,总共打死661名达斡尔大人和孩子。我们被达斡尔人打死的哥萨克只有4名,在城旁受伤的共45人。受伤的哥萨克现都已康复。托君主洪福,该城终于被攻克,虏获了牲畜和俘虏。被擒获的俘虏人数,计有年老和年轻的妇女以及少女共243人,小俘虏,计有儿童118人。我们还虏获了达斡尔人的马匹,大小共计237匹。此外,还虏获了113头牛羊……

(三)雅克萨战争是早期中俄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历史文献补编》中收录了关于这一战争的丰富文献

第10卷第67号文件提供了以下系列文档。

(1)“关于中国人攻克阿尔巴津的简讯”。

内称:中国军队开抵阿尔巴津(雅克萨)城下,并攻陷该堡。俄国守将阿列克谢·拉里奥诺维奇·托尔布津率阿尔巴津军役人员及各类人员7月10日到达涅尔琴斯克堡(尼布楚)。中国军队未允许他们带走大炮和人质,并且,中国军队乘坐木船、携带大炮和各种进攻火器追踪至额尔古纳村。

(2)“涅尔琴斯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就中国人攻陷阿尔巴津以后的形势及其在阿穆尔河畔修筑新城堡所釆取的措施等情呈叶尼塞斯克督军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的报告”。

(3)“阿尔巴津督军阿列克谢·托尔布津就阿尔巴津被中国人包围并请求派兵及运送军需品增援事,呈涅尔琴斯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的报告”。

(4)“涅尔琴斯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致阿尔巴津督军阿列克谢·托尔布津的公函,要他照旧管理阿尔巴津堡;并通知他,费奥多尔·戈洛文奉命率兵自莫斯科前来达斡尔地方,书吏尼基福尔·维纽科夫奉派出使中国”。

(5)“涅尔琴斯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1685年6月至1686年7月26日期间在达斡尔发生的事件及重建被中国人摧毁的阿尔巴津事,致御前侍臣、督军费奥多尔·戈洛文的公函”。

(6)“从中国回来的两名被俘哥萨克在雅库茨克官署的答问词”。

(7)“中国将军就俄国人对中国人的敌对行动事致乌第堡总管安德烈·阿莫索夫书”。

(8)“乌丁斯克堡安德烈·雅科夫列夫和叶梅利扬·帕尼卡季利尼科夫函告色楞格斯克总管,从各方人士所获如下消息:阿尔巴津已被中国人包围,督军阿列克谢·托尔布津在围困期间死于非命”。

《历史文献补编》第12卷第12号文件的5份文稿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军队围困和攻占阿尔巴津(雅克萨)的情况:

(1)“阿列克谢·托尔布津就中国人从阿尔巴津附近掠走马群和中国人即将攻打阿尔巴津等事呈叶尼塞斯克督军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的报告”。

(2)“涅尔琴斯克堡督军伊万·弗拉索夫就中国军围困阿尔巴津、阿列克谢·托尔布津求援、阿法纳西·别伊顿所率部队尚未从叶尼塞斯克抵达涅尔琴斯克等事,呈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的报告”。

(3)“伊万·弗拉索夫就从涅尔琴斯克派遣阿尔巴津哥萨克安齐费尔·康德拉季耶夫率领119人,携带2门大炮和阿法纳西·别伊顿带领叶尼塞斯克军役人员27人增援被中国军队困于阿尔巴津的阿列克谢·托尔布津等事呈叶尼塞斯克谢尔巴托夫公爵的报告”。

(4)“阿尔巴津堡督军阿列克谢·托尔布津就中国军队攻占并烧毁阿尔巴津、劫掠居民和军役人员的财物、招抚他们归顺中国博格达汗、后又应他们所请将其放归西伯利亚其它城堡和途中艰苦万状等情呈叶尼塞斯克督军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的报告”。

(5)“涅尔琴斯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就中国人的消息和重建阿尔巴津堡的措施事呈叶尼塞斯克堡督军谢尔巴托夫公爵的报告”。

(四)关于《尼布楚条约》

比较重要的文件是俄罗斯谈判代表戈洛文在签约后致乌第堡官员的公文,从中可以看到俄罗斯方面对这一条约是非常满意的。这足以证明后来俄罗斯、苏联学术界所谓《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之荒谬。“双方均不得在阿尔巴津地方保留任何居民点”这一句在中苏对抗时期被俄罗斯学者解读为:虽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是中国对黑龙江流域没有完整的主权。中国历史文献并没有“双方均不得在阿尔巴津地方保留任何居民点”的相应记载。看来,这是戈洛文对《尼布楚条约》的蓄意歪曲。

御前大臣、督军费奥多尔·戈洛文就与中国人签订永久和约及划定俄中疆界事致雅库茨克督军彼得·季诺维耶夫书

费奥多尔·戈洛文等顿首谨致书于彼得·彼得罗维奇大人。遵照大俄罗斯、小俄罗斯、白俄罗斯一统专制君主、沙皇、大公约翰·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陛下的谕旨,按照国家外交事务衙门颁给我的文书、规定和训令,我受命前往中国边境与中国钦差大臣举行使节会晤,以消除此前的纷争,划定疆界,永修和好。遵照大君主谕旨,我们与中国博格达汗殿下钦差大臣在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引者)附近举行了谈判。赖全能上帝的保佑和基督的庇护者、至高无上圣母的庇佑,并托大君主陛下的洪福,经多次艰苦谈判,已与中国使臣签订了永久和约,划定了边界,在条约文本上签字盖章后,交换了条约文本。在沙皇陛下与博格达汗殿下关于划定边界的条约文本中规定:将向下流入石勒喀河左岸之格尔必齐河定为两国之边界。自此河源之石头山起,顺该山之岭脊直至于海:凡山南流入阿穆尔河之大小河流,均属大清国;山北所有河流,均属沙皇陛下之俄罗斯国。俄国所属雅库茨克县境内切日河(乌第河——引者)和界山之间所有入海河流及其间一切土地,因我等未奉划分此等土地之大君主谕旨,不敢擅自划分,暂行存放。切日河右岸至上述山岭之间悬而未决之土地,俟适当时机,大君主和博格达汗殿下愿意划分之时,或遣使臣,或行文书,再行议定。根据条约,石勒喀河右岸,自流入阿穆尔河之额尔古纳河河口至河源定为边界。双方均不得在阿尔巴津地方保留任何居民点。禁止雅库茨克堡及雅库茨克堡所辖其它城堡之猎人、军役人员和异族人越境打猎,制造争端,以免因此而破坏协议和永久和好。大人,接获大君主关于此事之政旨后,仰即遵照执行。此事我等已奏明大君主。

采自《雅库茨克档案抄件》手稿,第3卷,第338张。该手稿藏于帝国科学院

(五)关于早期中俄边境贸易

《历史文献补编》第12卷,第92号文件。

从这份文件可以知晓《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罗斯对中俄边境贸易的重视,派往中国的商队的巨大规模,中国地方政府的友善接待,以及俄罗斯方面对商人的具体要求。

这份文件是给涅尔琴斯克哥萨克十人长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的训令,命令他前往中国边城墨尔根(嫩江),向中国官方通报:皇商斯皮里顿·良古索夫等携带皇家貂皮等货物前往中国墨尔根交易,购买和换取皇库所需之各种中国货物,请中国方面予以协助。

关于雅克萨战争之前的中俄边境贸易,《历史文献补编》第6卷第132号文件(“叶尼塞斯克督军米哈伊尔·普里克隆斯基,就以貂皮换取中国丝绸、土布,并将这些东西和蒙古呼图克图所赠绸缎、银器等运往莫斯科事,致托博尔斯克督军彼得·萨尔特科夫的公函”)提供了相关信息。

二 学术评价

《历史文献补编》约收入珍贵文献1800多件,它们来自俄罗斯中央档案馆、地方档案馆、图书馆、私人藏书,内容涵盖12~17世纪俄罗斯经济、政治、宗教、军事、外交、贸易等方面。较之1841~1843年出版的5卷集《历史文献》,其卷帙更多,内容更为广泛。对于俄国史、中俄关系史研究,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