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
一 作者简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班蒂什-卡缅斯基(1737~1814),杰出的俄罗斯历史学家,曾在基辅神学院、莫斯科神学院、莫斯科大学学习。1762年从莫斯科大学毕业,进入俄国外务委员会档案馆工作,直到逝世。他对该档案馆收藏的外交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数十部俄国古文献方面的著作和外交档案资料汇编。在从事档案工作的同时,他还涉足教育事业,他编写的《拉丁文文法》是当时俄国学生学习拉丁文的最好指南。其勤奋、多产和功勋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二 主要内容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1882年在喀山的帝国大学印刷所刊印。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翻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系为纪念俄国“开拓”西伯利亚300年出版,内附出版者B.М.弗洛林斯基的补充材料。此书囊括了17、18两个世纪有关俄中两国的重要资料,内容大致有以下方面:俄国对中国的认知过程,俄国各次赴华使节的介绍,下达给使节的训令,使节出使中国后的报告,给赴华商队的训令,俄国传道团来华的前后经过,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情况,谈判使臣的出使报告,等等。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的内容极其丰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三份文件。
(一)《弗拉季斯拉维奇伯爵关于同中国人开战的两点意见》
萨瓦是俄罗斯18世纪的杰出外交官,曾出使中国,与中国谈判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阿巴哈伊图界约》《色楞额界约》《恰克图条约》,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
萨瓦在中国期间进行了积极的情报活动,返回俄国后于1731年在莫斯科献给安娜女皇《关于中国的实力和情况的秘密报告》一书,其中有这份文稿。
第一,不要在做好极其充分的准备之前因小事而与中国及其属民打仗,以免开支过大和使西伯利亚边民非常需要的贸易遭到中断。
萨瓦认为,发动对华战争,俄罗斯有一定的胜利的把握:“俄罗斯帝国不进一步查明情况和做好极其充分的准备就为某一原因而用中常的军事力量同中华帝国及其属民开战,也许能不费多大气力在几年之内就能扫平阿穆尔河以西的地方以及建立在阿穆尔河西岸的所有中国堡垒,夺回在缔结涅尔琴斯克和约时所让出的全部土地。但是,倘若真能将阿穆尔河从中国的管辖下解放出来,则对于未来和今后获取巨大成就来说,这一边界将是极其理想和有益的。”但是,萨瓦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首先,进行这样的远征至少要装备十个正规团和同样数量的非正规团,因为中国和蒙古会将其所有的兵力都动员起来进行抵抗;其次,俄国承担不起这笔巨大的军费,“这样的远征所要耗费的开支甚至在一百年内也无法弥补,而且为了牢固地占领该地,还要以装备和粮食来供应被我军占领的、可能成为我军最强大的卫戍据点的各个堡垒”。再次,战争将导致和平局面被破坏,对俄罗斯极其重要的对华贸易也势必要中断。中国则因为俄罗斯的进攻“势必会处于战斗状态并由此而更加尚武”。因此,萨瓦认为:“我的意见是,绝对不要因一件小事就与中国人开战,而应尽可能与他们友好相处,维护和平,努力增加边境贸易,同时也不中断今后前往北京的商队,以及按条约规定维护其他一切事宜。至于那些极其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不值得重视,但也必须防止由此而酿成大的争端和敌对行动。”
第二,和平时期应该如何在边境筹备和增加人员、现金、军粮、枪炮其他军需品以供将来之用,以及届时用什么方式向中国宣战为宜。
萨瓦认为,如果存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俄罗斯帝国能和欧洲诸邻国保持长期和平,国库除支出外尚能积累几百万卢布,那么俄国就可以发动占领全中国的战争了:俄国“应根据坚定不移的愿望和意图,在对所有的问题和敌情,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即应通过战争来使占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各种物产都比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国家要丰富得多的国家的意图付之实现”。萨瓦认为,占领这个东方大国“并不十分困难”,原因是:一方面,虽然中国人对战争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而且人口众多,但是他们不擅长军事,不勇敢;另一方面,中国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尚不满四百万,而汉族人将近两亿。汉族人极其痛恨满族人的残酷统治,如果他们听到在边界出现了强大的敌人,或者中国军队仅仅吃了一次败仗,那么就会发动起义,这样中国就会爆发内战,满族人就不得不分散自己的兵力,一部分用来对汉族人作战,一部分驻防各个要塞,最后一部分则开赴战场以对付俄国军队。
萨瓦的这一报告反映了俄国在针对瑞典人的北方战争胜利后企图用战争解决中俄关系遗留问题的勃勃野心;同时,萨瓦作为到过中国的俄国使臣,既了解中国的弱点,又对中国的国力有所忌惮,所以在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的强烈敌意和征服欲望之后,主张俄国不可轻举妄动,而要维护边境上的和平,发展对俄罗斯大有利益的对华贸易。
(二)《米勒于1763年所写的关于对华作战的意见》
米勒是俄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尼布楚条约》的否定者和“收复阿穆尔河”的积极鼓吹者。他在萨瓦的对华战争设想出笼30年后再一次提出了这个设想。和萨瓦相比,他对这场战争的思考更加细致具体,而且他对战争的“正当性”和胜利结局比萨瓦更加肯定。他在这个报告的开头写道:“如果俄国方面因备受中国人的欺凌,不堪忍受,而意欲发动战争以图报仇雪恨,那么,不应有丝毫怀疑的是,我方一定能在战争中获得预期的胜利,只是必须在事前及时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使今后所采取的这一军事行动不至于给俄国属民而是给敌人带来更多的负担。”
这是一份周密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1.俄国发动对华战争有何正当理由
阿穆尔河流域是俄罗斯人的,可是被中国抢占了。在《尼布楚条约》谈判过程中,中国以3万军队进行武力威胁,俄国使臣不得不让步。而在这个条约签订后,中国继续对俄国施加欺凌和蔑视。
2.为了进行战争,采取哪些方法、进行哪些准备最为有益
共16个要点。例如,移民到边境地带的额尔齐斯河、额尔古纳河河畔,那里需要由俄国人占据,并种粮;由于西伯利亚的农业不能提供大批俄国军队所需要的军粮,所以必须在西伯利亚诸城市和临近中国的尼布楚建立10个粮库;采取对土耳其战争期间实行的军粮征收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粮食;鼓励西伯利亚居民种植大麦和燕麦;向中国进军时,在适宜的地方建立干草仓库;解决盐的问题;解决军服问题;为军队建立皮革厂;鼓动边境地带的蒙古王公贵族投向俄国一边,方法是向他们散发公开信,信中“不得流露出俄方有任何扩张领土和接纳蒙古人加入俄国国籍的意图,而使人看起来其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不受中国人暴力的侵害,并且为共同遭受那个狂妄自大、权欲熏心的民族的欺凌报仇雪恨”(如果蒙古人受到这些信函的影响分裂成苦干派别,则只要其中一部分投向俄国,其他蒙古人也会跟着这样做);在尼布楚造船,继续这一战备工作。
3.根据当地情况如何行动比较合适和有效
共24个要点。例如,发动进攻的出发地首先是尼布楚,因为这里关系到中国的痛痒;致蒙古人、满族人的公开信应该在俄国军队发起进攻后再散发,进攻分为水路(沿黑龙江顺流而下)和陆路(横渡额尔古纳河)。告诉各少数民族:待在家里,俄国人会善待之;如若不然,将受严惩。
在尼布楚集结的部队可由10个正规团和两个哥萨克团组成,另外包括一些通古斯人。这支部队开始时兵分两路,一路乘船顺黑龙江而下,夷平沿途的中国村庄,攻占中国的坚固城池瑷珲城,并摧毁之。继续顺阿穆尔河而下直达松花江(满语称作松阿哩乌拉)江口,同样将沿途的所有村庄予以摧毁。
4.从这次战争中可能得到什么好处
米勒的这个战争构想虽然在当时未能付诸实施,然而在90年后的19世纪中期、在130多年后的1900年庚子俄乱之时,沙皇俄国的进军路线、作战方式在很多方面与米勒的计划非常吻合。
每个中国读者读了米勒的这份详细的对华战争可行性报告都会受到震动,感到毛骨悚然。它出笼的时候正是中国的“康乾盛世”,中国举国上下对我们这个邻国的情况一无所知,对它怀有的满腔仇恨、图谋不轨同样一概不知。别人在磨刀霍霍,中国却在昏睡,这沉痛的历史教训当今的中国人一定要记取。
(三)出版者B.М.弗洛林斯基为这部著作写了详细的《补注》,其中《关于俄中两国现有边界的意见》值得重视,因为他表达了他对中俄关系史的观点和割占中国领土的设想
弗洛林斯基是个典型的扩张主义者,他为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割占他国领土制造理论。了解其理论,对于饱受沙俄割占领土的中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份文件中,他从俄国国土的扩大过程说明领土扩张对俄罗斯的历史意义,阐述领土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俄国这样的大国的意义。
他认为,俄国扩张的方向是东方:“在西面和北面,我国的边界不用说是受到海洋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在西南面,我国疆界则同人烟稠密的文明地区相毗邻,要把这些地区并入版图作为“备用领土”,即挤走或同化这些地区的居民,这是毫无可能的事。在这种条件下,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东面。
弗洛林斯基的言论很好地证明了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话:“扩张领土,是我们的传统。”弗洛林斯基的言论对我们了解俄罗斯性格、俄罗斯历史、俄罗斯人的行为方式非常有价值。
三 学术评价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在1776~1792年间完成,汇聚了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一直被俄国、苏联以及当今俄罗斯的历史学家们高度重视,许多研究中俄关系的历史学家引以为据。这部著作对我们研究早期中俄关系、沙俄侵华史有重要的价值,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作者是站在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角度看待中俄关系的。
1803年,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将这部著作呈献给沙皇。他写道:
最仁慈的君主:
从前,虽有许多旅行家描述过奇异的中国,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曾经言及俄罗斯帝国和这一邻邦之间以往的关系,甚至片言只语都没有。然而又有谁能知晓这种关系呢?因为与之有关的文件一直都被深藏在国家外务委员会的档案库里。
臣既有幸担任这些珍贵文件的保管之职,因此能将俄中两国在整整两个世纪期间互派使节以及互通信函的所有资料简辑成册,克尽臣职,深感欣悦。本书内容,人所罕见,故有可能既重要,而又饶有兴味。
最仁慈的君主,谨将这部著作恭呈陛下御览,伏乞圣鉴。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赏赐给班蒂什-卡缅斯基一枚钻石戒指,1821年恩准用官费出版这部著作。但是,出版之事竟然搁置了好多年。
1882年,弗洛林斯基将之出版,用以纪念开拓西伯利亚300周年。他的目的是非常实用主义的:“班蒂什-卡缅斯基的这一著作,对一般研究俄国历史当然仍不失其价值,而对研究西伯利亚的历史则尤为重要。中国和西伯利亚疆土毗连,有着漫长的陆上边界,因而使它们相互发生紧密的联系。从这一点来说,西伯利亚往后还有许多问题和任务要由我们的子孙后代运用劳动和智慧到邻邦中国去解决。整个西伯利亚的生活重心很快就会移向这里,移向这些南部边界。中国对俄国的意义,早在我们和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开始接触时就已为人们所正确理解。俄国的外交目的,从一开始就是尽可能地接近这个亚洲邻邦,并同它划定比较有利的边界和建立活跃的贸易关系。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力求达到这一目的,尽管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不一样,但后来毕竟完全实现了。”“我们有责任不仅为了单纯求知和了解历史真相,而且为了追求有现实意义的目的,要充分注意研究我们同中国以往的关系。从以往的关系中还可以吸取许多有教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今后同中国交往的借鉴。”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班蒂什-卡缅斯基的这部历史著作具有同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