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外贝加尔边区纪行》
一 作者简介
作者瓦西里·帕尔申,俄国作家,1805年生于伊尔库茨克(又译为伊尔库次克,本编下同)的哥萨克家庭。曾在伊尔库茨克哥萨克团服役,并晋升为中士;曾在行政部门、法院工作;曾在雅库特地区、外贝加尔当教师。在外贝加尔生活、工作了5年。1849年4月退休,7月前往莫斯科。1852年担任学校的督察,次年离职。大约死于19世纪50年代末或19世纪60年代初。
二 主要内容
此书于1840年完稿于尼布楚,1844年出版于莫斯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编译组翻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出版。

全书分三部分。
(1)作者于1835~1840年自贝加尔湖途经恰克图、赤塔至尼布楚一路上的见闻。
(2)阿尔巴津城堡的历史。作者主要根据俄国历史学家米勒于18世纪三四十年代遵照沙俄政府的指示考察西伯利亚后发表的论文抄本,以及当地的传说,简要地叙述了波雅科夫、哈巴罗夫等殖民小分队17世纪中叶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活动,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情况。
(3)附录,有关的官方文件35件。
本书的第二部分“阿尔巴津城史”对于研究早期黑龙江地区的中俄关系史非常有价值。
作者说:“本篇取材于米勒先生的著作,并根据保留至今的传说作了一些补充,此外,还附有若干官方文件。这些文件详细描述了阿尔巴津城的历史以及1654~1687年,即与中国人于涅尔琴斯克城签订和好通商条约前俄国人在阿穆尔河地区的事迹。”
关于阿尔巴津城的历史,瓦西里·帕尔申是从米勒在1754~1755年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抄本中获得有关资料的。他在西伯利亚偶然发现这个抄本,然后将之与原本和菲舍尔所著《西伯利亚史》一书加以核对。他在引述时虽然改变了原作的文体,但极其严格地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
瓦西里·帕尔申在正文后附加了他发现的稿卷的抄本。这个抄本“可以证实关于俄罗斯人在阿穆尔河创业的传说,同时也是饶有兴味的古代文件”。这些历史文件共35件,作者将之命名为《关于阿尔巴津城历史的苦干文件》,对于研究俄国殖民者侵略黑龙江流域、中俄雅克萨战争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如此评价这些抄本:
这里所附录的都是官方文件的抄本,从中可以极清楚地看到阿穆尔河地区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有趣细节。这些文件抄本不仅清晰地记述了事件,而且反映了当时地方当局之间的关系,他们所施展的伎俩,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以及军政长官们在职务上的部分过错。这些在米勒先生的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同时,瓦西里·帕尔申还搜集一些地方上的传说,与上述文献形成互证。
瓦西里·帕尔申自己的叙述也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要说明俄国卷土重来占领黑龙江流域的合理性、正当性;另一方面,他在叙述中又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殖民小分队在黑龙江流域进行的绑架、勒索、杀戮,中国居民的反抗,中国军队的清剿)说明中国已经对这个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意味着俄国人来到黑龙江流域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作者甚至写道:《尼布楚条约》是“第一个俄中和好通商条约”。他在著作中提供了这一史实:俄罗斯方面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里严格遵守这个条约。当时有几个哥萨克沿石勒喀河往下游去,想去雅克萨取回埋藏的物品,遭到尼布楚行政长官的严厉处罚:主谋被绞死,其他人被绑在木凳上鞭打并在尼布楚城一边遭鞭打一边游街。这一史实说明:俄国当时满意这个条约,并敬畏中国。至于俄国或明或暗地越界侦察中国一侧,那是后来俄国实力增强、野心膨胀之后的行为。
作者对哈巴罗夫对达斡尔和平居民进行的残暴大屠杀提供了另一个版本(请参见条目《十七世纪俄中关系》)——
于是,俄国人的进攻开始了。胜利显然是在哥萨克方面,因为他们使用的是打得很准的火力武器,他们所带的三门炮经一夜的轰击,在一个塔楼底下打开了一个豁口,日出时他们就由这个豁口冲进了要塞。达斡尔人躲进了另两座要塞。中午,另一座城堡又被占领,但躲进最后一座城堡里的达斡尔人仍不肯投降,拼死地进行自卫。在前两座要塞里发现进攻时被打死的敌人有二百一十四名,在第三座要塞里发现被打死的有二百二十七名。俄国人方面被打死四人,轻伤四十五人。
可怜的达斡尔人不幸的顽强精神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可以认为,他们当时确信,如果投降落入敌人手中,肯定只有死亡。
占领要塞以后,在暗道里找到妇女二百四十三名,儿童一百一十八名,马二百三十七匹,牛羊一百一十三头。
除了叙述哥萨克的屠戮暴行,作者还提供了一个历史细节:“俄国人问被俘的达斡尔人,为什么他们那里有中国人?他们回答说:这些中国人是中国皇帝派来征收实物税的,经常有五十人轮班驻在他们那里,这些中国人除征收实物税外,还和达斡尔人进行少量贸易。”
马克思指出:“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1]达斡尔人关于中国皇帝向他们征收实物税的叙述清楚地说明:黑龙江流域确凿无疑是中国的领土。根本不像俄国、苏联的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黑龙江流域从来“不属于中国”,黑龙江流域是他们“发现”“开发”的“无主土地”。事实上,在他们到来之前、“发现”之前,这片土地已经处于中国的管辖之下。
在这部著作里可以看到,波雅科夫、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在黑龙江流域的侵华行动不是孤立的行动,他们执行了沙皇俄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指令。1652年春,莫斯科的中央政府发出训令:“援助哈巴罗夫”,向其部属发放320枚金币作为奖赏,“以鼓励他们继续取得胜利”,派去150人作为增援力量,运去火药、铅弹各50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引者)。1655年3月,沙皇又向斯捷潘诺夫殖民小分队发布诏书,“表彰了他们的劳绩,并命令他们今后仍要慎重、勇敢,要相信沙皇会赐予恩典,对于已被征服和今后将被征服的民族,应多采取怀柔手段,少采取严厉措施……”
和《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一样,这部著作诬称中国在尼布楚谈判期间进行了军事威胁:
此后不久,中国兵营里举行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把部队开到对岸,并把涅尔琴斯克城四面包围起来。与此同时,中国人还唆使臣属俄国的通古斯人和蒙古人与俄国脱脱离关系,中国方面下令当天夜里就开始执行此项决定……
晚上从涅尔琴斯克城中看到了中国营地有不寻常的活动,俄国人又担心起来了……
虽然在涅尔琴斯克已经尽可能作好了防御的准备,但很明显,不可能在防御设施很差的地方长时间地抵抗如此众多的敌人……
当此之际,温科特蒙古人背叛了俄国人,这时俄国人就更加恐惧了。这些温科特蒙古人一年前才刚加入俄国国籍,还未缴纳过实物税。温科特人居住在涅尔查河上游。他们共二千七百人,当天就和中国人汇合在一起了。俄国人从未料到他们会背叛自己。他们一背叛,就会引起其他的人效尤。那时,俄国人经过多年劳苦,备受艰辛,流血牺牲得来的一切就可能废于一旦……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因为整个外贝加尔边区的命运以及当时三面受中国人包围的俄国人的安危,都取决于此。就在此时,忠于俄国人的根忒木尔公爵把他的全部通古斯人都武装起来,参加了我方的队伍。于是俄国人把自己的队伍拉开,由涅尔琴斯克向东北方面绕山佯作调动,装作有骑兵和步兵不断开来增援他们。其实在中国人对面高地上不断出现的,都还是原来的那些俄国人和根忒木尔的骑兵。
城里的居民吓得发抖。当时的情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致一切详情细节至今还保留在生动的口头传说里。
形势迫使俄国人对中国人坚持的要求作出让步: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把永远难忘的阿尔巴津这个俄国人辉煌功业的见证和经常荡漾着俄国人胜利歌声的富饶美丽的阿穆尔河交给中国人……
作者的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其实是在为俄国再次侵略黑龙江制造声势,在俄国民众中煽起对中国的仇恨,这是借历史事件为俄国侵占黑龙江所做的舆论准备。作者的上述观点被俄罗斯(苏联)史学界继承下来,用以说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无效和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第25件报告为《哥萨克首领陆军中尉别伊顿给涅尔琴斯克军政长官弗拉索夫的报告》,它以具体生动的细节反映了雅克萨战争期间雅克萨城堡里俄国守军的狼狈不堪、士气低落、没有武器、没有粮食、饥寒交迫,他们渴望弃城,逃往尼布楚。
这次给我的训令中让对军职人员人数进行统计:阿尔巴津现有多少人,历年来被打死和死亡的有多少。并统计曾为死者用过而现今留在每个哥萨克手中的大君主的武器和哥萨克的武器数字。我请求深知人心的造物主——上帝饶恕,您,御前大臣的现有属下人员都是些残废、有病、记忆力很差和头脑不清的人,已无人来进行统计和登录。现在我给您写报告也是极为困难的。对军政长官阿列克谢·拉里奧诺维奇·托尔布津原先的一些簿册我未敢启视。在他,我们的长官牺牲以后,在历次战斗中,在被围困时期有谁被打死,死亡多少,当时无人也无时间及时进行登记,因为那时正是可怕时刻,谁也看不到谁,不知道伤员中谁将恢复健康,谁将死去。由于在我们阿尔巴津,一切东西都非常缺乏,以致很多人都可能活不下去,彼此可能再也不能相见了。遭受困苦的可怜的人们一再恳求:请求准许挨饿的人们到涅尔琴斯克去,到您,我们尊敬的御前大臣兼军政长官伊万·奥斯塔菲耶维奇那里去,以便能有吃的。请求大君主和您予以仁慈而公正的考虑,尽可能速派援兵并运来粮食,不要放弃君主的财产。这样,就能有人和我们一起保护君主的财产,为君主效力,而我们也不致因困苦和饥饿而死。
尊敬的伊万·奥斯塔菲耶维奇大人,请不要抛弃我们。这边缘地区是您,我们的大人管辖之地,请您垂怜,养活我们,保护我们。我们只有指靠上帝和您大人。请您指示我们应怎样活下去。如果可能,请您大人下令派位有才智的人来,并请盼给我们来信,宣布您给我们的恩惠,以使军人们不致气接,而能指望上帝和您大人,请您用仁慈的话语来安慰安慰我们的伤痛,深知人心的上帝,实在困苦啊,在边缘地区我们不敢写别的,也不会写。我们很可怜,而且孤立无援。由于敌人来犯,我们已彻底破产,还不断遭受凌辱。
可见,如果清军组织一次有力的进攻,俄军就会投降,只可惜清军缺乏情报,或者说清政府更希望“怀柔远人”,不只是停止了进攻,还派医生到城里医治伤病的俄国官兵。
关于雅克萨战争的这一记载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尚未被中国相关领域的著作使用。
三 学术评价
这部著作写作、出版于鸦片战争前后,反映了俄国再次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愿望。作者明确地说:“我的意图是要人们重温如今几乎已被忘却的俄国人在阿穆尔地区的辉煌业绩。”作者竭力美化沙俄政府的殖民扩张政策,歌颂波雅科夫、哈巴罗夫等人为“英雄”,说他们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建立了“辉煌功业”,“值得载入史册”,他公开宣称写此书的“意图是要人们重温如今几乎已被忘却的俄国人在阿穆尔地区的辉煌业绩”(前言),“幻想有朝一日将会返回该地”,为以后俄罗斯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寻找历史根据、制造舆论。当时,中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南方,根本不知道在北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边疆危机。俄国进行多年的处心积虑的经营,已经积蓄了巨大的力量,对中国的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
瓦西里·帕尔申的写作态度是严谨的。他写道:“关于在阿穆尔地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取自于可靠的有关史料。这些材料发现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涅尔琴斯克城我偶然发现了一本旧笔记本,其中详细地谈到了俄国人在阿穆尔地区的许多事迹。最初我曾以为这是某一位目睹者所写的阿尔巴津城历史的手稿或抄本。我这样断定,是因为在这个笔记本里对事件的记述很详细、很清楚,行文又是旧公文体。后来才了解到,我所发现的这份手稿,不过是著名的米勒先生在期刊上发表的许多文章的摘录。”
作者保留了手稿的内容,但改换了文体。有些地方,他根据雅克萨战争参加者的后裔和流传于涅尔琴斯克居民中流传的传说,对某些事件做了一些补充,例如,关于俄国代表戈洛文同中国代表缔结《尼布楚条约》的详细情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