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胡小芬博士的学术专著《美国大学生运动研究(1962~1974)》行将付梓,请我作序。我与她师生多年,深知这一著作创作过程的曲折与不易,乐于在这里说上几句,以作推介。
小芬曾在武汉大学校园里度过了六载春秋,师从于我研习世界的整体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彼时学生们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即他们都希望通过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为中国快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小芬在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均选择以美国的现代化作为研究对象。她敏而好学,勤勉致知,攻读硕士时,她的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美国的移民政策”的学位论文即已获得导师们的好评。读博时,她选择了“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为了搜集更多的信息与资料,她充分利用了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的馆藏资源,并在互联网上查阅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各大报纸、大学报刊、电影电视与音乐等资料。她虚心问学于有关专家,最终完成了近18万字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参与评议与答辩的诸位专家的好评。这部专著就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而成的。
有关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新左派运动以及反文化运动的研究,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积累也比较多。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选择这个问题是在老题新做。而历史类的研究课题,要能够在前人研究较多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就必须有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或者新观点。作者在这几个方面都有较多的斩获。过去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大学生运动的过程、原因以及价值的研究方面,而作者选择该运动消亡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这是一个新视角。在材料的新挖掘方面,作者运用了那一时期的报纸、电影、电视、音乐、大学报刊、回忆录、民意调查数据等丰富的原始资料,这使得她能够更为深入地探讨美国社会、大众媒介、大学治理与激进学生内部状况等各类因素对学生运动的影响。在新方法运用上,作者力图以历史学方法为主,同时借用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影视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方法,对美国60年代大学生运动的退潮因素做深刻的剖析。在新观点方面,作者认为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是在各种力量的拍打和撞击下退潮的,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变迁因素的作用,也有大学治理和环境变化因素的作用,更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的影响。通过运用新材料,开拓新视角,应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作者较好地还原了这一运动走向衰亡的真实历史情形。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当今中国的社会危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美国大学生运动研究(1962~1974)》一书并非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瑕之作,其中有些论述稍显薄弱,有的观点有些偏颇,一些可以拓展的研究因为作者工作的变动而未能如期完成。但应该看到,它出自一位青年学者之手,它是在热闹的研究主题之下,由作者独辟蹊径、精耕细作的一方小天地,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是学术史的梳理、史料的掌握和运用,还是具体的论证,都展现出作者的良好专业素养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小芬硕士毕业后,曾经就职于家乡的南昌大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萌生去意。考取武大博士研究生后,她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选择在职攻读。这种曲折经历一度让她对学术事业产生了困惑。后来经过我的劝说,她重新树立了信心。她本身具有不俗的学术资质,一旦明确目标,就能刻苦钻研、全力以赴。因此,她的博士论文最终还是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答辩,并被武汉大学选送参加了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博士毕业后,她没有选择更好的高校就业,而是为了家庭团聚,南下广州前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职。当时我已在德国访学,毫不知情,为此,她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不能释怀。希望今后她能放下这个心理包袱,认真工作,快乐生活!也希望今后她不辜负自身的学术禀赋和专业素养,继续开展学术研究,为中国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工真
2018年5月30日于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