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全胜:给企业家读的孙子兵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如何实现不战而胜

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商业上,不战而胜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其实,从古时的将领到现在的企业家,他们都希望消耗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胜利,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孙子兵法》的理想目标是不战而胜。我们用一个逻辑图来理解什么是不战而胜。

不战而胜的战争逻辑,如图1-3所示。

图1-3 不战而胜的战争逻辑

《孙子兵法》中经常提到善战者,善战者往往在战争还未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取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知胜”,“知胜”就是要时刻掌握胜利的标准和规律,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判断,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全胜的资源和条件。如果具备,可以做战争决策;如果不具备,就得“修道保法”,不断积累实力,明确自己具备制胜的条件时,再做出作战的决策。开战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制定策略为自己制造胜利的优势,实现“先胜”。最后通过制订作战计划打败对手,取得全胜的结果。这就完成了一次作战的模式。

当取得胜利后,得到了想要的城池,统治了城中的百姓,是不是就此结束?并不是,这个过程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但是我们还需要为下一次发动战争做准备,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胜敌而益强”。

在对逻辑图有了整体的概念后,接下来我们详细看一看以下这些环节。

(一)从“知胜”开始,奠定胜局

“知胜”就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已知的有形和无形条件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胜利的条件。即便现在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但也知道该如何准备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只有具备了“知胜”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准备,通过“修道保法”来获取胜利的先决条件,在战场上打造碾轧式的胜势。由此来看,“知胜”是不战而胜的根本能力。

《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章便是我们熟知的计篇。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里的“计”是计算的“计”。我们在没有上战场之前就要提前做好计算,看自己是否能赢,在确定能赢的情况下再做打仗的决策,否则就不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第二章作战篇和第三章谋攻篇是在帮助我们分析战争的成本有多大。在这两章中孙武告诉我们战争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真的要打仗,就必须取胜,还要赢得彻底,最好是不战而胜。

孙武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每一方面都有详细的标准,做到“知胜”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能做到“知胜”,就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坚定地“修道保法”,内修己之不可胜,外备敌之可胜

做到“知胜”,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比全胜的标准了解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弥补差距,让自己具备实力,这里我们要明确一点,孙武认为所有的胜利基础都是“以强胜弱”,只有强大者才有赢的可能,但是我们知道想要以强胜弱,就必须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强者。

可能很多读者会想历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包括前面讲到的李靖平定萧铣之乱的案例不也是以少胜多吗?其实,我们都知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不容易,所以才会被记录下来,如果我们认真地统计一下,我们已知的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外乎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之类,数量之少,恐怕用十个手指就可以数出来。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战争可以达到百万数量级。按这个比例计算,这种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的战例仅占所有战役的数十万分之一,基本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所以,我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不能抱有这样的侥幸心理。

如何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修道保法”,我们平时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修道保法”,“修道保法”也是一个弥补不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自己逐步变得强大。

《孙子兵法》形篇原文:

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平时要潜心研究制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制胜的法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比对手更多的有形力量,比如兵马和粮草,我们的城池才能比对手更坚固,我们的作战能力才能比对手更强。如此,我们才具备胜利的先决条件。

孙武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保证自己不会被打败,再等敌人出现纰漏,抓住时机战胜敌人,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才靠谱。但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这是因为他们急于成功,孙武又说:“兵贵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好好准备,夯实基础,才能在打仗的时候做到速战速决,取巧的人不会长久受益,《孙子兵法》体现了古人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智慧。

(三)先胜才能保证不战全胜

“修道保法”让我们具备了全胜的条件,这时只要我们做出决策可以打仗,既然确定打仗,是不是可以直奔战场?不行,还得做好“先胜”的准备。很多人认为既然具备打仗的条件,接下来就应该直接上战场拼杀,但是这样草率行事,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先胜”这一关键环节。

我们要做好“先胜”的准备,才能应战。

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一个懂得“先胜”道理的将领该有的状态。

《孙子兵法》原文: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他的胜利顺理成章,这才是一个擅长作战的人该有的状态。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一般都注重“先胜”,只有当你具备了胜利的条件后,才能在耗费最少成本的情况下,轻松地取得胜利。因此,我们强调不战而胜的核心是“先胜”,是以多胜少,是以强胜弱。

并不是说战争开始以后才会决定胜负,而是在战争开始之前,甚至可以说我们日常的行为就决定了能否取胜。作为一个将领,你需要每天为你的胜利积累条件,否则真的到了战场上不会有好的结果,正如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常的修炼和积累其实都是在为最后的胜利做准备。

《孙子兵法》全书共有十三章,这本书所阐述的一个核心原理就是“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原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率领军队不战而胜的将领,其实并不是到了战场之后才思考如何打败对手,而是要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胜利的条件,通过周密的筹划,拥有制胜的方法,同时,确保在战场上完全处于胜利的状态,才会与对手战斗,而此时的战斗其实只不过是这位将领去领取胜利的成果。

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熟悉斯诺克台球规则的朋友都知道在斯诺克台球圈内有这样一句话:“位不好,准来找。”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球停的位置不好,选手需要想办法利用准度把球打进球洞。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会打球的人总是先考虑把母球的位置找好,这样用它击打其他球的时候就可以轻松进洞,同时也可以为下一次击打布好位置。

所以,如果我们想全胜,必须做到“先胜”,做充足的准备才能保证胜利。

我们还要具备软性条件,就是要在战场上拥有必胜的状态,这也是《孙子兵法》中势篇中所强调的“造势”,通过制造出来的势态驱使团队努力战斗。如何造势?孙武在虚实篇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避实击虚。简单地说就是避开敌方主力,而攻击其防御薄弱的部分,形成有利的“势”,从而获得胜利。

(四)在每一次战争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其实是指我们在作战前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而《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及用间篇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具备“先胜”的条件后就可以开战,取得胜利是水到渠成的事。

每次不战而胜的战争都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接下来就步入“知胜”阶段,在每一次战争中我们面对的敌人不同,对我们的要求就不同,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就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这就是《孙子兵法》中“不战而胜”的逻辑,如果我们想在战争中取胜,没有一蹴而就的巧计,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周密计划,稳扎稳打地朝着胜利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