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一)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理论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法则和规律之意,为医者不可不明阴阳之道。《灵枢·病传》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张介宾云:“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这里阴平与阳秘是互文,即阴阳平秘,阴阳关系的平和协调,是人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类经·疾病类》注:“人生所赖,唯精与神,精以阴生,神从阳化,故阴平阳秘,则精神治矣。”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是一个名词,而在中医学中这里精代表精气,属阴;神表示神气,属阳。神以精为本,精以神为用;精足则神旺,精衰则神夭。《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积精全神。”精与神的和谐协调,是健康的标志;反之,精与神的失调,是疾病的象征。临床所见,精气亏损而出现神衰不泽,或神志为病;神过用而阴精暗耗,引申出诸多心身病症。
神过用伤精案
患者,女,49岁。
值围绝经期,月经紊乱,心绪不宁,潮热汗出,夜寐不安,尤其严重的是近2年来疑云丛生,生活中些许小事,耿耿于怀,心存芥蒂,或疑丈夫有外遇,或猜子女长大了不再要母亲,似属多余人,或怀疑自己得了恶性肿瘤。近因胃镜查得有轻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示轻度肠腺化生,即疑已发展至胃癌,可能不久于人世,以致坐立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酣睡。曾经由子女带其至某精神卫生中心咨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疑病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安神)等,除睡寐略为好转外,余症未改,遂请中医诊疗。来诊前曾在多家中医医院诊治,均因朝三暮四,未能很好遵循医嘱、正规服药,故奏效不佳,于是更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就连医生也“黔驴技穷”。诊舌红苔少,脉细滑数。此病中医认为当属“脏躁”“郁证”,由神过用而精伤,以至阴亏精虚,心肾两虚。治疗先宜进行心理治疗:①倾听。专心倾听患者的诉述,了解病情发展之梗概及缘由,放松患者的情绪,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赖。②解释。在对病史的来龙去脉及问题的关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向患者作真诚的解释和劝告,告诉患者其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让其宽心、放心。③保证。人至围绝经期出现抑郁、疑病等是人生转入老年期常见的心理变化,只要正确对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是完全可以痊愈的,轻度的萎缩性胃炎及肠腺化生是可以逆转,不会致癌的。④建议。帮助患者找到问题的焦点,纠正认知中的偏差,提高患者对生活、对治疗的信心,配合药物治疗。经过上述四步的反复治疗,真诚耐心的工作,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在此基础上给予清心安神,补肾填精治疗。
生熟地各12g,山茱萸12g,女贞子12g,制首乌12g,黄连4.5g,生龙牡各 30g,灯心草 1g,朱麦冬 12g,远志 9g,知母 12g,焦山栀 12g,石菖蒲 12g,郁金12g,酸枣仁30g。
上方加减过程中曾用过紫石英、夜交藤、地骨皮、当归、白芍、淮小麦、甘草、大枣等。通过心身同治,3个月后,精神转佳,潮热汗出大减,忧郁疑病也较前改善,睡眠明显进步,可以从事家务工作。
精亏神衰案
患者,女,65岁。
素体多病,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胆结石等病史,常年出入于医院,中药西药不断。近年来体质日衰,不耐劳顿,眩晕心悸,腰膝酸软,夜寐杂梦纷纭,不能安睡,健忘日增,纳谷不馨,神情忧郁,血压基本正常,舌苔淡薄,脉沉而细。此多病久病,气血日亏,精气虚惫,神不安舍,恙由肝肾不足为主,治宜调肝益肾,佐以安神定志。
女贞子 18g,熟地 12g,丹参 18g,当归 12g,白芍 12g,天麻 12g,钩藤15g,枸杞子 12g,山茱萸 15g,远志 9g,茯神 15g,桑椹子 12g。
治疗过程中曾用龙骨、牡蛎、夜交藤、怀牛膝、巴戟天、续断、灵芝等,前后治疗近6个月,情况明显改善,体质渐强,夜寐基本能入睡6小时,眩晕除,精神转旺。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含义深长。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精与神,精亏则神衰,神过用则伤精,治疗中补精可养神,调神可养精,举凡养生不越养精、调神两端,庶可保持阴阳平秘,心身康泰。
(二)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动态平衡关系的结果。一有失调,即为病理状态,甚者就会出现各种疾病乃至生命终止。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此可见,阴阳平衡始为健康之本。引之临床,调治疾病,也当以调和阴阳为先,纠其偏盛,补其不足,医其失调,以致平衡,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伤寒直格·泛论》也曰:“凡治病之道,以调六气阴阳,使无偏倾。各守其常,平和而已。”
笔者在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时,应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医训,颇有体会。《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女子年逾七七,肝肾虚损,天癸将竭,冲任之脉渐亏,精血日趋不足,五脏失养,而导致多种阴阳失调的病理现象,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阳失潜藏,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心肾不交诸证;或见肾阳虚衰,脏腑经脉失其温煦,则出现脾肾阳虚,冲任虚寒等证;也可有血虚肝郁,气滞血瘀等证。总之,更年之期,阴阳失去正常的平衡协调,所出现的诸多病证,总以阴阳更胜之变所致,故应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为治则,调整阴阳,使机体内在阴阳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平衡。
行经头痛案
傅某,女,48岁。2004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行经头痛数年,近年来月经周期迟后,甚至数月不行。非经期也常头痛空胀目涩,甚至伴泛恶。末次月经6月5日,近半年来反复牙龈虚肿、疼痛,牙齿松动(牙周炎)。刻诊:经水已有两个半月未行,头痛目胀,夜难安眠,汗多心烦,肌肤干燥,双目常易充血干涩,带下见增,大便调。患者素体肝肾不足,精血虚薄,经期血海空虚,头目清窍更失濡养,故每至经期头痛辄起,年近七七,天癸渐衰,真阴不足,上不能济心阴,下不能涵肝木,内不能主骨充髓,脑海空虚,故头痛更甚,非经期也常作头痛,心烦汗出,齿松目涩诸症迭起。肝肾不足,冲任亏虚,经血枯乏,则月经周期迟后,甚至停闭不行。此案属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拟以滋补肝肾,填精充髓。
熟地15g,山药15g,枸杞12g,菟丝子12g,女贞子15g,滋补肾之真水阴精;金樱子12g,杜仲15g,补骨脂12g,鹿角霜9g,温肾固精,壮骨补髓,稍事温阳,则从阳求阴,则阴得阳化,泉源不竭;当归9g,丹参9g,川芎6g,红花6g,全蝎3g,细辛3g,养血活血,通窍止痛,以防因虚致瘀;天麻12g,半夏9g,祛痰息风,助开诸窍,止头痛,防肝木引动风痰;太子参15g,淮小麦18g,百合12g,益心气,养心阴,助肾水以清心之虚火,安神除烦收汗。依法调治半年左右,头痛数月未发,且经水已能按时而至,而半年来牙周炎悄然而愈,牙齿也固。
此类治法是遵从张介宾阴阳互根互存的理论,从阴助阳生化无穷,从阳助阴泉源不竭,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言阴气平和而阳气周密,人体中阴与阳和平调顺,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反之,若阴阳失调甚至离决,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绝。
本篇强调了阴阳协调平衡,人体方能气立如故。而阴阳和调的关键,就人体而言,在于阳气的周密,如是则阴气镇守于内,不致偏颇,此乃阴阳之要。否则“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可见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得以健康的根本,阴阳的偏盛偏衰就意味着疾病,阴阳的消亡离决就意味着人体生命的告终。张景岳亦注曰:“有阳无阴则精绝,有阴无阳则气绝,两相离决,非病则亡。”
为此,重视保全阳气,达到“阴平阳秘”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因时之序”,根据四时之气的变化而养生,力求“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做到精神专一,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让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统一起来,才能“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亦指此义。
在治疗上,及时合理地调整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出发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说明详审疾病的属阴属阳、在气在血,从而根据病情确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疗大法,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法则。目的在于使阴阳失调的异常现象复归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总之,阴阳两方面的平衡与失调、协调与离决,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生存和死亡,从而说明调和阴阳、顾护阳气,在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许某,男,71岁。
素有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入冬加剧,上气喘急,不能平卧,痰中带血,喘咳甚则冷汗出,口干思饮,小溲频数,合目则呓语喃喃,形神俱窘。检视前方,类多清肺化痰之剂。脉象浮洪无力,舌呈镜面。考《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肾虚则水上泛为痰,肾气不纳而贲越于上,肺气虚,复难清肃,脉虽洪大,重按无力,喘逼夜甚,冷汗不止,此阴损及阳;况当七旬高龄人病之质,肺肾竭绝之机已露。
固肾保肺,摄气扶元。
熟地黄(益智仁0.9g拌)、怀山药、煅牡蛎(布包)、紫衣胡桃肉各9g,朱茯神、灵磁石(醋煅)、山萸肉各6g,款冬花(蜜炙)、北紫菀(蜜炙)、川贝母各4.5g,北五味 1.5g,黑锡丹(分吞)3g。
服药后,喘咳汗出均见缓解。“喘出于肾,淫气病肺。”肾不纳气,肺难清肃。仍应固摄肾气为主,原方去紫菀加蛤蚧尾1对(研末分服)。前后共服此方10余剂,日渐好转,喘平汗止。前方再去胡桃、牡蛎、黑锡丹,加潞党参(朱炒)、酸枣仁(炒)各9g,炙甘草1.5g。诸症渐释,形气日佳。(《李聪甫医案》)
本案系阴损及阳,致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肺肾阴阳俱虚之象,为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故用固肾保肺、摄气扶元的治法,使阴阳趋于平衡而获效。
梅姓婴孩,男,1岁。
时当溽暑,起于失护感寒,发热吐乳,咳嗽痰鸣,大便泄泻如蛋花状。前服解表、清暑、和解、消导等方,证转日晡热甚,手足抽搐,指尖发凉,汗出口渴,小便短赤,终日昏睡露睛,精神困乏。擦指纹红细如发丝直透命关,舌质干红,唇色淡,以手触之清冷。考身虽发热而汗冷,虽口干渴而唇凉。此系脾阳亏乏,外现假热;便泻无度,阴液内伤。可知亡阴是阳虚久泻的渐变。法当补救肾阳兼益脾气。若单从脾治,不足以温养欲劫之阴。
温肾健脾益气。
熟地黄6g,山萸肉、北枸杞、当归身、潞党参、於潜术(土炒)、怀山药、云茯苓各3g,杭白芍(酒炒)2.4g,牡丹皮、广陈皮、熟附片、炙甘草各1.5g,上肉桂0.9g。
服药后热退汗收,喉中略有痰声,形气相得,复以甘温扶益脾元。
北黄芪(米炒)、潞党参、蒸於术、云茯苓、怀山药、北枸杞各3g,广陈皮、炙甘草各1.5g。数服而愈。(《李聪甫医案》)
本案久泻亡阴,症见阴阳将绝之候,耗气因而欲绝,李聪甫根据“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理,用养精固气、甘温扶脾之法,力致阴阳复常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