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养阳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的含义有四种解读:①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马時);②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王冰);③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张志聪);④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张介宾)。本人理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春夏养阳”就是保护“夏长之气”,不能损伤阳气。但还应该根据“因人制宜”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阳虚之人不可过食寒凉,损伤阳气,应适当服温阳之品,以保护阳气,以助“夏长之气”;但当阳热偏盛之时,或者阳气偏盛体质之人,可以适当进食寒凉以制其亢盛之阳。此承《内经》“亢害承制”理念。根据上述理解以及“冬病夏治”的传统,目前在上海等地区开展了伏天膏方的活动。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内经》谓天暑下迫,地湿蒸腾,人处天地气交之中。伏天暑邪致病的特点是: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必夹湿;夏暑发自阳明,伤及脾胃。
暑热之邪,最易扰乱心神。根据“因时制宜”的道理,伏天膏方必须结合上述致病特点,以及患者过去的病史,“因人制宜”地制订治疗方案。
夏季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针对部分暑湿之邪较重而常感觉昏沉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的患者,根据夏季气候特点,夏令膏方原则上以清补、平补、消补兼施为主,注重在健脾除湿、清热消暑、益气养阴的基础上进行调治,忌峻补、蛮补、热补。根据体质正确理解“春夏养阳”,“因人制宜”保护阳气,以助其“长”气。阳虚者平补其阳,阳盛者抑其亢阳,伤及气阴者清调气阴,脾胃不和者调脾和胃,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哮喘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案
冯某,女,65岁。浙江义乌人。初诊:2012年7月15日。患者素有哮喘性支气管炎史10余年,每届秋冬季节发作,咳嗽气喘交作,常常需要住院治疗。近2年来发作逐渐频繁,临床症状越来越重。不发作时尚能操持家务,来时不咳,精神尚可,微有气急,动则尤甚,夏季怕空调,晚上偶而抽筋,冬季特别怕冷,目前纳好,舌苔薄腻,脉细无力。此宜冬病夏治,冀阳生阴长,投以补气健脾、温肾纳气,兼以和胃之膏方,缓缓图功。
炙黄芪200g,党参200g,太子参200g,炒白术150g,茯苓150g,薏苡仁150g,怀山药150g,生熟地各150g,当归150g,川芎120g,山茱萸120g,枸杞子200g,五味子150g,麦门冬120g,南北沙参各120g,补骨脂150g,仙灵脾 150g,胡芦巴 150g,制半夏 120g,陈皮 60g,桂枝 60g,炙甘草 60g,金沸草100g,黄芩 120g,鱼腥草 150g,炙地龙 60g,枳壳 120g,藿苏梗各 120g,焦楂曲各120g,白参150g,鹿角胶150g,龟甲胶150g,蛤蚧2对,冰糖250g,紫河车粉60g。1料,煎熬成膏。早晚空腹各1勺,开水冲服。
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5年7月、2016年7月,上方加减连续服5年,哮喘性支气管炎未大发,也未住医院,偶而因感冒稍有咳嗽,经过一般性处理得以控制,生活状态良好。
本案患者素有哮喘性支气管炎史10余年,每年秋冬季节发作,咳嗽气喘交作,常常需要住院治疗。近2年来发作逐渐频繁,临床症状越来越重。根据“冬病夏治”的理念,建议在伏天采用膏方调治。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发作期重点治肺,缓解期重点治脾肾。“脾为生痰之源”,方中白参、炙黄芪、党参、太子参、炒白术、茯苓、薏苡仁、怀山药等健脾胃,制半夏、陈皮、枳壳、藿苏梗等理气化痰;熟地、当归、川芎、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补骨脂、仙灵脾、胡芦巴、桂枝、鹿角胶、龟甲胶、紫河车粉、蛤蚧等补肾纳气。治脾肾重点治其本。金沸草、黄芩、鱼腥草、炙地龙等清肺热;枳壳、藿苏梗、焦楂曲、炙甘草等扶胃气,防其碍脾运。叶天士认为“胃喜为补”,药物的功效必须通过胃气才能发挥治疗效应。患者连续5年以此方加减服用,哮喘性支气管炎未再大发,也未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