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思是人到40岁左右,肾中阴精逐渐衰减。《类经》注云:“阴,真阴也。四十之后,精气日衰,阴减其半矣。”可见,《内经》的作者用此理论诠释人体生理变化过程。这种人体的生理变化过程又可影响其他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肾生骨髓,髓生肝。”可见肝肾同源。陈士铎《辨证录·痿证门》曰:“胃之开阖肾司之也。”《本草新编·熟地》云:“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可见五脏六腑息息相关,水为阴,肾水不足,可影响胃中津液,也可影响肝阴,这对今天的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
慢性胃炎案
陈某,女,66岁,主诉因“胃脘部胀闷不适2周,加重2天”入院。患者既往胃脘不适10余年,时作时休,服药后可缓解。此次因觉食后脘部胀满不适,嗳气时作,口干口苦,兼夹头痛,偶伴胸闷心悸,发作时间不定,头晕,乏力腰酸,大便干结,小便尚调,夜寐差。外院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炎症(++),肠化(-),(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并予克拉霉素、甲硝唑、雷贝拉唑抗Hp治疗后,症状改善仍不明显。为进一步治疗,故拟“慢性胃炎”收入院。入院后患者胃脘胀满不适,口干口苦明显,嗳气吞酸,似饥不欲食,胸闷心悸,头晕头痛,乏力腰酸,夜寐欠安,大便干结,小便尚调,诊见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诊断“胃痞”。患者因年过四十,正气渐衰,脾胃虚弱,加之胃病日久,胃阴渐亏,胃失所养,则胃胀隐隐;阳明胃土主降,胃阴亏耗,则胃失和降,见嗳气泛酸;阴虚津亏,上不泽口故口干,下不润肠则便干;胃阴不足,不能受纳,纳谷不馨,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夜寐欠安。故此病机总以胃病日久,阴液亏损,胃失濡养所致。
养阴益胃,理气除胀。
川石斛 12g,玉竹 12g,麦冬 12g,制首乌 12g,萸肉 12g,天麻 12g,钩藤 15g,甘菊花 12g,夏枯草 15g,珍珠母 30g,枳壳 12g,香橼皮 12g,藿苏梗各12g,益智仁 15g,茯神 30g,黄连 6g。7 剂。
治疗1周后,患者诉证情有所缓解,食欲增,嗳气减,精神爽。继续以上方加减,佐以滋补肾精药物守治。
该案例患者年过四十,肾中精气亏虚,加之胃病日久,胃阴渐亏,以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诊疗时可加重养阴益胃,且以甘寒养阴为宜。方中川石斛、玉竹、麦冬甘寒生津、养阴益胃。加之胃之开阖肾司之也、肝肾同源理论,方中山萸肉滋补肾阴以除乏力腰酸;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息风;夏枯草、珍珠母平肝降火。辅以枳壳、香橼皮、藿香、苏梗理气除胀;茯神宁心安神助眠治疗后,住院期间患者主诉症情缓解,胃纳改善,取效后佐以滋补肾精药物继续治疗观察。
脏躁案
陈某,女,49岁。来诊时诉体检时发现雌激素降低,轻度贫血,平素易心烦、易怒,喜叹息,腰膝酸软,自觉口干(外院查空腹血糖正常),神疲乏力,夜寐欠安,大便干,小便可。诊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脏躁”。患者年过四十,渐而真阴渐亏,肾水不足,母病及子,水不涵木,肝肾亏虚,故有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口干等真阴不足症状。
滋阴清热,疏肝解郁。
当归12g,甘草4.5g,大枣10g,浮小麦30g,生龙牡各30g,炒白术12g,炒白芍 12g,熟地 12g,枸杞子 12g,肉苁蓉 15g,麻仁 15g,枳壳 15g,佛手9g。14剂。
患者服药2周后,来诊时诉仍有失眠,大便干缓解,略有口干,舌红,苔薄,脉弦。调整上方。处方:当归12g,甘草4.5g,大枣10g,浮小麦30g,生龙牡各 30g,炒白术 12g,炒白芍 12g,熟地 12g,枸杞子 12g,肉苁蓉 15g,麻仁15g,枳壳 15g,佛手 9g,生地 20g,知母 15g。14 剂。
患者服药14剂后,口干好转,大便成形,失眠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滑,上方消息。处方:当归12g,甘草4.5g,大枣10g,浮小麦30g,生龙牡各30g,炒白术 12g,炒白芍 12g,熟地 12g,枸杞子 12g,肉苁蓉 15g,麻仁 15g,枳壳 15g,佛手 9g,生地 20g,知母 15g,党参 15g。14 剂。
患者49岁,肾中阴精渐亏,从而影响肝脏功能,因肾为水,肝为木,水生木,又肝体阴而用阳,阴液不足、肝失所养,以致气机失调而致情志不畅,气郁不舒。故方中以大枣、甘草、白芍酸甘化阴;当归、熟地、枸杞滋补肝肾;浮小麦、生牡蛎、生龙骨镇纳安神;丹皮活血清虚热;后辅以生地、知母滋阴,党参健脾。全方兼顾滋补肝肾,理气化郁。方药合证,故证情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