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心主身之血脉

语出《素问·痿论》。言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脉为血之府,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之所以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不已,全赖心气的鼓动作用。所以《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另外,《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心生血。”《素问·宣明五气》说:“心主脉。”《素问·五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均说明血液的正常运行,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畅为首要条件。临床上,心气充盛,心血足,则面色红润光泽,有神气,脉搏和缓有力。如果心气心血不足,就会出现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健忘,失眠多梦,心慌气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若心气虚,心血瘀阻,则心前区疼痛,面清唇黯,脉涩或结代。

目前临床很多心血管系统疾患都是依据“心主身之血脉”的理论辨证施治的。

案例1:

李某,男,48岁,部队干部。

1969年2月21日因胸痛、心悸、头痛、讲话不流利而住某医院。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前侧壁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脑血栓形成。于1970年1月10日请张医师会诊。服药3个月余,症状明显改善,而于4月30日出院。

初诊:

1970年1月10日。心气不足,心阳衰微,络脉失于流通。心悸气促,神疲乏力,胸膺疼痛,痞闷不适,右腿足麻木冷痛,举步不利。舌质胖,苔薄净,脉来三五不调。

治法:

益气养心,流通脉络。

处方:

桂枝心各4.5g,潞党参30g,大川芎9g,柏子仁15g(研),大麦冬12g,紫丹参9g,酸枣仁 12g(研),夜交藤15g,龙眼肉24g,磁朱丸 24g(包)。7剂。

二诊:

1月23日。前投益气养血、流通脉络之剂,尚觉合度。再从原意损益治之。潞党参30g,白归身9g,川桂枝6g,清炙草4.5g,紫丹参9g,大川芎9g,酸枣仁12g(研),柏子仁15g(研),大麦冬12g,生龙骨30g(生煎),磁石30g(先煎),茯苓神各12g,龙眼肉15g,夜交藤30g,大红枣10枚,橘红络各4.5g。肉桂粉、琥珀粉、延胡索粉、沉香粉、乳香粉各1.5g,和匀入胶囊分3次吞。7剂。

三至五诊:

均以原方加减,从略。

六诊:

3月6日。心气较前充沛,因之精力较为振作。苔薄净。脉三五不调之势较前改善。再以益气养心,流通血脉治之。

处方:

潞党参15g,白归身9g,大川芎7.5g,茯苓神各9g,炒枣仁12g(研),夜交藤30g,龙眼肉 12g,柏子仁12g(研),磁石 30g(先煎),川桂枝 9g,大麦冬9g,炙甘草4.5g,广陈皮4.5g,大枣10枚,肉桂粉、党参粉各4.5g(二味和匀入胶囊内分3次吞服)。7剂。

七诊:

3月13日。诊脉三五不调之状已见改善,胸痞隐痛未除,腹部膨胀已消。心气已有内振之势。仍主原法出入。原方去陈皮、大枣,加五味子3g。7剂。

八诊:

3月22日。头痛胸痛较前减轻。仍主原法续进。原方去五味子,加平地木12g、小蓟草4.5g。14剂。

九诊:

4月11日。胸痹之象续见好转,夜寐较安。再拟原法续进。原方去磁石,加水炙远志4.5g。10剂。

十诊:

4月21日。脉三五不匀之象续见好转。再以原法续进,原方10剂。(《内科临证录》)

按:

以上病例为心气不足,心阳衰微,鼓动无力,以致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出现心、脑血管疾患。根据“心主身之血脉”的理论,治以益气养心,流通血脉,数十剂而获愈。

案例2:

卞某,男,78岁。1982年3月9日初诊。

有冠心病10余年,后又发现脑血管硬化,常发心绞痛及早搏(期前收缩)。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自搏性交界性心律。主诉心悸心慌,心痛胸闷,头痛,手抖指红;大便有时秘结,有时日行2次;胃纳差,唇紫,舌绛苔白腻,舌边有瘀点,脉弦结(脉率42次/min,有不规则间歇)。

辨证:

心血瘀滞,寒凝营热互结,脉行鼓动不畅。

治法:

活血温化与凉营散瘀同用,舒心络而通心脉。

处方:

丹参 15g,全瓜蒌 15g,薤白 9g,檀香 6g,川椒 1.5g,赤芍 9g,红花 6g,川芎 6g,当归 9g,桃仁 9g,生地 15g。

二诊:

连服药14剂,心悸心慌已平,心痛胸闷缓解,头痛手抖消失,脉弦有力(脉率68次/min,无间歇)。心电图复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提示有明显好转。后予活血化瘀加益气药调理数月,心绞痛未复发,心律基本正常。(姜春华医案)

按:

心主一身之血脉,若心阴不足或心气郁结,心血瘀滞,则心脉鼓动无力,脉管中血运受阻,遂成心脉痹阻之证。心脉痹阻反过来又影响心脉鼓动,郁遏心气心阳,加重心血瘀积。《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脉不通者,脉来迟、结也;心下鼓者,心跳如击鼓也。此外还可见心痛、脉涩,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唐容川《血证论》也说:“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明确指出血瘀可导致心律失常。王清任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药,如《医林改错》指出:“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姜春华临床取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真心痛,寒甚者加川椒1.5g、细辛3g,阳虚者加桂枝4.5g、附片12g,胸闷者加莲白9g、枳壳6g,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瘀而有热者加赤芍12g、丹皮6g、大黄9g。常取捷效。

(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