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心在窍为舌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语言的重要器官。舌与五脏皆有关联而与心关系尤为密切。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经气血能上荣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说:“心在窍为舌。”《血证论》说:“舌为心之苗。”王冰注曰:“舌所以司辨五味也。”汪宏也云:“舌者心之火候也,是以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望诊遵经》)正常人舌体灵活,舌色鲜活,语言畅利,五味能辨,说明其心之气血充足,则心神健旺。

若热入心包或痰蒙心窍,神识昏迷,则舌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不足则舌色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黯,或出现瘀点、瘀斑。舌的病变通过治心可获良效。如舌体糜烂,可清心泻火;舌强语謇用醒神开窍法等等。

《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刊登了樊良卿等写的《冠心病舌质研究》一文。作者应用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对100例冠心病患者的5种舌质进行检查。认为:淡白、淡胖舌提示左心功能差,与心气虚一致;青紫舌提示有显著的左心功能异常,作为气虚血瘀辨证的参考指标是比较可靠的;胖嫩舌有血脂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全血黏度升高者,为心脾气虚;红舌属阴虚内热,同时有可能存在着血瘀的现象,提示治疗中在养阴的同时应辅以活血化瘀。

案例:

蒋某,女,44岁。1980年1月16日就诊。

自述患神经症已10年之久,经常头痛头昏,胸脘痞闷不舒。1979年8月起感到舌头瘙痒难忍,除睡眠外无好转之时,常以牙刷刷之,亦无济于事。皮肤无瘙痒感。兼有咳嗽喉痒,咯痰不多,食欲减退,有时泛恶。曾服中西药,未见明显效果。察舌体有散在性瘀斑,苔薄白,无其他异常征象。脉象弦细。周身皮肤无过敏性皮疹。脉症合参,乃瘀之为患。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

丹参 12g,当归 10g,枳壳 9g,桃仁 10g,川芎 7g,红花 5g,橘红 7g,桂枝 7g,赤白芍各 9g,杏仁 10g,桔梗 7g,茯苓 10g,柴胡 5g。

服上方5剂后,舌瘙痒已见明显好转,舌瘀斑亦渐消退。服10剂后,诸症均愈,乃停药。[郭庭和《中医杂志》1982(8):28]

按:

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舌为心之苗。”可见舌面瘙痒一症从心着手治疗切合中医理论。究其机制,心火盛者有之,心肾阴虚者有之,而心血瘀滞者鲜之,其痒而不痛,尿无赤痛,苔薄白,有别于心火亢盛者;有苔薄白,无腰痛心烦,则异于心肾阴虚者,析之痒作乃心气郁闭,心血瘀阻,经络欲逼而不得通者也,舌体散在瘀点实为辨证之要。投以血府逐瘀汤则气顺血活络通,舌痒自当止矣!

(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