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肾者主为外

类似的经文曾两次出现于《灵枢》之中,而且所言之意不尽相同。

首先,《灵枢·师传》道:“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本文所讨论的是从人之身形候内在脏腑,此言从耳的听觉情况可知肾的强弱和人的性情等,以说明脏居于内、形见于外。张景岳解释:“肾为作强之官,伎巧所出,故主成形而发露于外。其窍为耳,故试使远听及耳之善恶,则肾脏之象可因而知之矣。”

继之,《灵枢·五癃津液别》道:“五藏六府……肾为之主外。”本文所讨论的是五谷化生津液的输布代谢过程,所言肾主藏精、蒸化津液,濡润与外界相通之空窍。正如张志聪所云:“肾主外者,肾主藏津液,所以灌精濡孔窍者也。”

同样的原文之所以在不同篇章中有不同含义,是与其文所讨论的主题及上下文义一脉相承的,各有其道理。当然,也有的注家从根本上否认此原文,如杨尚善《太素》则将“外”作“水”,等于排除了肾主外的功能。

我们是否能更拓展对这句经文理解的思维空间呢?从耳的听力好恶而言,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力的状态;从外主孔窍濡润而言,关系到肌表的防御能力。于是,笔者拟将“肾为之主外”解为“肾主卫外”。

卫外功能本属卫气所为,有何理由将其归之于肾呢?关键在于卫气与肾的关系。其一,从功能上来看,肾者,内寄元阳,为人身阳气之本,而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故肾阳也是卫阳之根,卫气借肾阳之温煦鼓动,方能司其卫外抗邪之功用。其二,从运行上来看,据《灵枢·卫气行》所云,卫气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出于阳分,夜始于足少阴肾经而入于阴分,膀胱又为肾之腑,故卫气之出入皆在于肾,其运行始终不离于下焦之肾,故《灵枢·营卫生会》提出了“卫出于下焦”的观点。由此,可得出卫气源于肾之结论,卫气的卫外功能与肾密切相联,其强弱与否取决于肾阳的盛衰,这也是“肾为之主外”的理论基础。

以往,人们对于那些抵抗力低下而易感冒患病者,究其原因为卫气虚弱,治之固然也以补益卫气,而补益卫气又重在脾肺,从肾考虑则较少。基于“肾为之主外”的观点,增强卫气、防病抗病,绝不可忽视补肾益肾。肾精充沛,肾气旺盛,则人体元气充实,正气充足,从而避邪于外。西医学认为,免疫功能的低下和紊乱是机体易感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肾对人体的免疫起着调节作用,是免疫之本。通过补肾辅助正气、振奋卫阳之气,既能抗御和清除外邪,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保持人身免疫系统所具有的防御、自稳与监视三大功能的正常。临床养生中,我们采用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肾气丸等,皆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免疫状态、调节免疫功能相对稳定的作用,以维持人体健康。

江西中医药大学呼吸病专家洪广祥总结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经验,认为该病临床缓解期当突出扶正固本。患者在此阶段,虽病情暂时稳定、病症暂时缓解,但机体抗病力差,病根尚未清除,容易复感外邪而诱发或加重。遵循“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以扶正固本为重,旨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或控制复发。在扶正固本中,调补肾脏是其重要的一着,偏阳虚者,方以右归丸、桂附八味丸加减;偏阴虚者,方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摘自《豫章医萃——名老中医经验精选》)

凡此种种,都证明“肾为之主外”可理解为“肾主卫外”,而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养生与治病中皆有其重要意义。

(齐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