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裘序

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问世,开医道之先河,载述了中国古代医家关于生命之道的宏观认识,包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自《内经》以降,时移代革,历代医家续《内经》之绪余,代有发挥,为中华民族之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已经推进到21世纪,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令人惊异的是,中医这门古老的传统医学,却又重新步入现代科学的大厦之中,在世界的不少地方,中医学受到了有识之士的青睐。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其所缔造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诊治法则,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需要世界的医学同道共同享用并加以研究。

目前,西方医学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从对抗医学上升为生态医学,这些转变可能更靠近中医学的学术思想,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从来把人作为医学的主体。《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强调的是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把人置于自然、社会背景下考察人的生命活动规律,肯定人体本身具有自我防御、自我调节、自我康复的能力。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采用种种手段调节人体的防御机制及自我康复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中医学是治人的医学,不只是治病的医学。中医学强调“治未病”,通过益气、调神、养形,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把维护健康置于治病之先,而《内经》开卷数篇就是专门阐明养生防病的要旨。我们有理由说,《内经》虽然诞生于两千年前,但其所以历千年而不衰,其中除了它可以作为指导防治疾病的绳墨之外,就是因为它蕴含的医学思想提示了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这就理所当然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纵观国内近年中医学发展的现状,可以说喜忧参半。我们欣睹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但谈到学术水平及学术队伍的素质,确然不无令人忧虑。仅就中医经典的功底而言,尤其不容乐观,一些人忙于背外文、学西医,而对历代中医典籍之学习研究则弁髦有加,以至于对经典理论和方药,或一知半解,甚至茫然无知。这一现状不仅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中医药事业还能否“可持续发展”。

难能可贵的是,近由我的学生王庆其教授主编的《内经临证发微》一书即将付梓,是书乃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及《内经》教学研究之心得,读经典,做临床,一事一议,发经旨之幽微,述临证之得失,点点滴滴,集腋成裘,数易寒暑,又得同道之通力合作,终成佳作。在目前情势下,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又着意临床探索,确然难能可贵。希望此书的问世,能够对读者有一些启示,就很感欣慰,是以为序。

裘沛然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