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此人之常平也
《灵枢·本藏》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健康无病之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从中可领悟《内经》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功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具体表现在“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具体表现在“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具体表现在“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此三条内容,与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一个“和”字,充分凸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且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和,即和谐。关于“和”的理念,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中国哲学的功利观强调“中庸”“致中和”“和为贵”。“和”之所以可贵,贵在“和实生物”。“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自然万物的生化,到为人处世之道,莫不以和为贵。这一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等观点,简言之,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要“谨和五味”,劳作要“形劳而不倦”“动而中节”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医学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就是维护人体健康。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心身的和谐,这就是《灵枢·本藏》给我们的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