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42/41816342/b_41816342.jpg)
湿胜则濡泻
(一)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湿气太过,容易引起泄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居中焦,喜燥恶湿。若外感湿邪,或饮食过量,恣食肥甘,或误食生冷,致使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水谷不化,传化失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发为泄泻。可见湿为泻之因,脾为泻之根。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污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湿邪所导致的泄泻,临床以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样、次数增多等为特征。偏于湿邪困脾者,常伴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或兼呕吐、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症,治宜利湿止泻,方如《丹溪心法》的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猪苓、桂枝、泽泻、茯苓)。偏于脾虚湿泻者,则多以泄泻时作时止,水谷不化,纳呆腹胀,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等为特点,治宜健脾除湿,方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藿香、粉葛、甘草)。
庞某,女,4个半月。于1970年7月1日入院。
发热、腹泻、呕吐10余日,近5日病情加重。入院5日来仍发热,腹泻也未减轻,昨日达22次,有时呕吐,口不渴。自昨日禁食12小时。要求中医会诊,在止泻方面发挥中药作用。7月6日中医会诊所见:精神弱,面色黯,前囟及眼窝凹陷,腹部胀满,肠鸣音弱。大便呈淡黄色稀便,量多,尿少。舌质红,舌苔白腻而黏,脉象濡而数,体温39℃。
暑湿夹食作泻。
清暑解毒,利湿止泻。
六一散12g,藿香、葛根各4.5g,云苓、大腹皮、炒扁豆各6g,姜厚朴、苏叶各3g。
热退,身有微汗,未呕吐,腹胀减轻,尿渐增多。大便每日10次,色质略有好转,口润,舌已不黏腻。证属暑湿渐化,脾虚益显,继以健脾止泻为法而获治愈。(《何世英儿科医案》)
本案诊断为暑湿泄泻,符合《内经》“湿胜则濡泻”的病因病理特点,故治疗首用利湿止泻,继用健脾除湿而获效。
潘姓,男,42岁。1979年11月26日初诊。
慢性腹泻5~6年,乙状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充血、水肿,诊为慢性结肠炎。曾在外院做X线胃肠摄片检查,揭示有胃下垂。屡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著。近来腹泻清稀,有时完谷不化,每日4~5次。绵绵腹痛,纳呆乏力,形瘦神疲,脉濡,舌淡润,苔腻。此脾虚湿胜,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也。治宜健脾升阳,风药胜湿。
苍白术各9g,炙升麻9g,炒柴胡9g,羌活9g,炒防风9g,猪茯苓各9g,泽泻 9g,制川朴 9g,煨木香 9g,陈皮 4.5g。
此方连服14剂,腻苔化薄,胃纳增加,腹泻减至每日2~3次。原方去苍术、川朴,加党参9g、炒薏苡仁15g。又连服14剂,大便转软成形,每日1~2次,腹痛消失,唯感精神疲乏。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调治。1年后因胃痛而来门诊,谓腹泻未发。再做乙状结肠镜复查,肠黏膜未见充血与水肿。[张学能医案《中医杂志》1983(7):49]
本案腹泻达6年之久,表现出一派脾虚湿胜之象,湿胜则困脾,脾虚则生湿,湿为病之标,脾为病之本,故治疗健脾胜湿,标本同治而获效。
(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湿胜则濡泻”,明确指出湿邪是泄泻的重要致病因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有相同论述。这说明脾胃虚弱,湿邪偏盛,脾胃运化失司,乃产生泄泻的基本病机。王冰注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认为湿邪为患,最易内侵脾胃,使之运化失常,而致水谷混杂而下,“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泄泻的发病机理为脾虚湿盛,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脾失健运,脾胃运化失司,小肠受盛及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邪,脾运失职,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谷停滞,合污而下,即可发生泄泻。病位主要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与肝、肾有关,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脾气亏虚,肝气不疏,横逆乘脾,则致脾伤;甚或病程日久,脾阳不足,久病及肾,肾阳虚衰,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皆可致脾虚不运,清阳不升,运化失司,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引起泄泻。《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肾阳亏虚,则关闭不利,可引起泄泻。故患者久泻不愈,必伤脾阳,继而伤及肾阳,最终形成脾肾阳虚之泄泻。
在治疗方面,关注“脾虚”与“湿邪”为作用机制,病因涉及外邪、饮食、情绪,考虑饮食失节、情绪失常,以及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的各方面,强调治疗应审病求因,发挥较大疗效。
泄泻案
林某,男,55岁。2017年10月19日初诊。
大便次数增多10年。
患者10年来大便次数增多,每日8次以上,量少,有黏液,怕冷,眠差。本次特来诊治腹泻。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梗死,双肾结石,前列腺增生,抑郁状态。
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濡。
泄泻。中医辨证:脾虚湿盛,肾阳不足。
温补脾肾,化湿止泻。
熟附片9g,炒党参20g,炒白术50g,熟薏苡仁30g,芡实40g,石榴皮30g,补骨脂 15g,炮姜炭 9g,干姜 6g,川连 6g,仙鹤草 30g,藿苏梗各 12g,木香6g,山药 15g,煨葛根30g。14 剂。
大便一日5~6次,有黏液,无腹痛,情绪欠稳定,纳可。2017年12月20日复查胃镜示食管上段见散在豆腐渣样白苔,中下段黏膜光滑,色泽正常,齿状线清晰;浅表性胃炎,真菌性食管炎。2017年12月20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回肠末段)。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濡。
炒白术 12g,川连 9g,干姜 6g,马齿苋 40g,煨葛根 40g,芡实 30g,石榴皮30g,防风12g,桑叶12g,赤石脂30g,仙鹤草30g,熟薏苡仁30g,藿苏梗各12g。14剂。
大便5~6次/d,较前成形。大便时无腹痛,肚脐以下有不舒服感觉,喝凉水会腹部不舒。怕冷较前好转。口干,睡眠梦多。纳可,无打嗝。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濡略数。
仙灵脾 30g,仙茅15g,炒白术 60g,黄芪60g,柴胡12g,炮附子12g,川连 6g,干姜 6g,焦车前子 12g,泽泻 15g,藿苏梗各 12g,木香6g,赤石脂30g,禹余粮30g。28剂。嘱:粳米煮汤,以汤代水煎药。中药调治,后期随访,症稳。(王庆其治案)
该患者治疗以温肾健脾、化湿止泻为主。方药选用附子理中丸、二仙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加减治疗。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收敛、涩肠、止泻之功,主治下利不止、滑脱不禁、脉沉细无力。《伤寒论》159条原文有:“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真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王庆其认为此病中医病机多为湿浊瘀滞,肝胃不和。治疗以疏肝和胃,利湿化浊。具体表现在此患者中,其基本治则治法与泄泻一致,但致使治疗病程较长,需要谨守病机,随症调护,持续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