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素问·痹论》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王冰注:“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守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故曰消亡。”王冰所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王冰未竟全意。从“神”而言,人之神宜静,静则神气内藏不致妄耗,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躁动不安,必然耗伤神气,严重者可能导致消亡。可见神之“静”“躁”直接影响阴气(即脏气)未必触冒外邪与否。
古之养生家分“动”“静”两派,各持己理,其实就《内经》的精神很简单,即形宜动,神宜静。神是生命功能的集中概括,人的精神活动是生理功能最高级的表达形式。神既然是至尊至贵的,当然应该“内守”,不可无端妄耗,否则可危及健康,而“静”是精神内蓄的重要法则。
大凡俗人,真能入“静”者难,而受“躁动”致阴气消亡者多。世界充满着诱惑,人之本性,离不开“食色”。即是人必有欲,有欲即有追求,有追求,即有奋斗,此乃自然规律也。人而无欲,实不构成人。前不久曾诊治一位牧师,因有幸升迁某协会副主席,大喜过望,乐极生悲而突发中风,昏迷十日后直奔西天。神之静,难也。
《内经》倡言“静”,并不是主张“灭欲”。人生在世应该有所追求,否则世界就不会进步,社会不会发展。但凡事不可太过,即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张介宾说:“太过曰淫。”对于养生来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否则就可能导致脏气消亡,危及生命。所以,与其要人们息欲,不如倡导人们把握好“度”,即遵循客观规律来摄养身心,此大抵是智者养生之道也。
(王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