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语出《灵枢·天年》。认为人失去神就会死亡,有了神才能维持生命,强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神是生命功能活动的概括,是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高度体现,因此神的得失决定着人体生命的存亡。故在疾病诊察中,察神之得失,是诊断疾病推测预后的重要内容。在疾病治疗中,神的状况也将影响治疗效果。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神不使”。认为针石药物等治疗,是否取效的关键在于患者神的作用状况。《内经》重视神的思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案例:

吴某,女,35岁。1953年11月13日初诊。

夏受暑湿,至秋而发,高热持续,且曾便血,2周来曾用多种药物,病情未减。今面黄肢冷,咳嗽,呕逆,纳呆,口渴,便秘,两耳失聪,神志蒙昧,精神躁扰,不能静卧,脉左软右伏,舌淡红,体温38.1℃。

辨证:

病久邪闭,元气欲脱之危证。

治法:

温阳固脱,先救其逆。

先用银针试刺内关、支沟、后溪三穴,患者能知疼痛,病尚可为。

处方:

桂枝3g,生白芍6g,炙甘草9g,生姜3g,红枣4枚,生龙骨12g,生牡蛎 9g,麦冬9g,西党参 9g,黑锡丹6g(研细灌)。1剂。

二诊:

药后神清,四肢温和,夜能安眠,脉转弦滑而数,苔黄白厚黏,体温38.7℃。此为元复邪达之兆。但咳嗽、便秘、欲呕之症尚存,慎防病情反复。

治法:

清热化痰降逆。

处方:

黄连 3g,黄芩 9g,秦艽 9g,银柴胡 9g,生甘草 3g,天花粉9g,薤白9g,瓜蒌皮仁各 9g,前胡 3g,北沙参 9g。1 剂。

三诊:

大便已行,呕咳俱减,夜寐亦安,能进薄粥,体疲肢软,体温39.2℃,脉弦滑大而数,舌红润,面转红活。正气渐复,病有转机。

治法:

表里双解。

处方:

金银花 9g,连翘 9g,生牛蒡子 9g,桔梗3g,炙甘草 3g,川黄连3g,黄芩9g,制半夏9g,西党参9g,鲜石菖蒲8g,郁金6g。1剂。

四诊:

昨日药后,便解色黄,身热,舌苔灰黑干燥。仍须清解伏热。

处方:

金银花15g,鲜淡竹叶 9g,鲜芦根 9g,葛根 6g,冬瓜仁 9g,生石膏30g,玄参 15g,知母 9g,生薏苡仁 15g,生甘草 3g,麦冬 9g。1 剂。

五诊:

伏邪未清,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身热未减,体温39.8℃,纳差微咳。治以前意增损。

处方:

生石膏 15g,黄芩 9g,黄连 1.6g,淡竹叶 9g,玄参 12g,麦冬 9g,茯苓9g,生薏苡仁 15g,浙贝母 9g,瓜蒌皮 9g,苦桔梗 1.5g,制半夏 9g。

六诊:

2剂后热势已减,胃纳呆钝,脉象弦滑,舌红,苔微黄。治拟清热养阴润肺胃。

处方:

冬桑叶9g,枇杷叶(刷去毛)9g,瓜蒌皮9g,地骨皮9g,玄参9g,麦冬9g,秦艽 9g,鳖甲 9g,银柴胡 9g,天花粉 9g,鲜茅根 15g,炙甘草 3g。

七诊:

阴液不足,肝火内炽,潮热,纳呆,尿后少腹不舒,脉弦滑,舌质红。治以滋阴降火,调和肝胃。

处方:

龙胆 3g,黄柏 3g,知母 9g,生地 9g,怀牛膝 9g,车前子 9g,青蒿 9g,秦艽6g,乌梅3g,淡竹茹9g,佛手片3g,生龟甲12g,生牡蛎9g。2剂。

八诊:

病后阴虚,尚有潮热,肝胃不和,时有嘈杂,泛吐清水,脉弦滑,舌红苔薄。治以养肝肾、退虚热善后。

处方:

大生地 12g,茯苓 9g,泽泻 9g,丹皮 3g,山萸肉 9g,怀牛膝 9g,车前子9g,玄参9g,生薏苡仁12g,银柴胡9g,秦艽9g,生牡蛎9g。2剂。(魏长春医案,《中国现代名医医案》)

接:

本例伏暑患者在转魏长春治疗前曾高热便血,初诊时患者神志不清,脉伏肢冷,是内闭外脱之象。此与温病初起、邪热逆传心包及阳明热盛痉厥之证迥然不同。应按坏证论治,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秘阳固阴,扶正达邪。《内经》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外感病尤重在神。今药后神清肢温,脉转弦滑,正气欲脱之危已解;而热象更著,此乃内闭之邪外达。治宜因势利导,透邪外出。续诊按温病学说立法处方,以辛凉苦寒清解邪热,兼顾其虚。五诊后以养脏阴、清余邪为法,随症加减,灵活变化,直至病愈。由于本案初诊不惑,续诊有方,温清补泻,运用得当,故能短期收效。

(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