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需求与愿景(精装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5 第五代移动通信

2015年10月26—30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2015年无线电通信全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正式批准了3项有利于推进未来5G研究进程的决议,并正式确定了5G的正式名称为“IMT-2020”。第一个5G标准是3GPP的第15版(Release 15),已于2018年6月冻结,并于2019年开始了商用部署。2019年被认为是中国5G元年,这一年的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5G时代的正式开启。

与2G、3G、4G 不同,5G 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4G后向演进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从某种程度上讲,5G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5G 网络融合了 SDN、NFV、超密集异构网络、自组织网络、内容分发网络、D2D通信、大规模MIMO、毫米波、多连接等技术,实现了峰值速率、用户体验数据速率、频谱效率、移动性管理、连接数密度、网络能效等指标的全面提升[4]。相对于4G 技术,中国IMT-2020(5G)推进组设置的5G关键技术指标要求如图1-5所示。

图1-5 中国IMT-2020(5G)推进组设置的5G关键技术指标要求

相对于4G,5G 考虑了更多的性能维度提升,包括:峰值数据速率由1 Gbit/s提升至20 Gbit/s;城区和城郊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 Mbit/s,某些热点地区的用户体验数据速率提升至1 Gbit/s;频谱效率提升3倍;支持的移动速率由350 km/h提升至500 km/h;支持极低时延要求服务,端到端时延从10 ms降低到1 ms;支持更多数量的设备连接,连接数密度由每平方千米105个设备提升至每平方千米106个设备;网络能效提升100倍;区域通信能力提升100倍,由0.1 Mbit/(s·m2)提升至10 Mbit/(s·m2)。基于上述8个方面能力的增强,5G 网络开始具备渗透垂直行业的能力,支持的应用场景涵盖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和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三大场景。具体场景特征和关键技术将在第2章进行详细介绍。

在无线侧,5G融合了多种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利用毫米波、大规模MIMO等技术提升吞吐量,并支持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两种架构。在核心网侧,5G旨在通过单个5G核心网络满足各种应用的不同需求。因此,5G核心网络需要提供多种新功能,如敏捷资源分配、灵活的网络重构以及对各种平台的开放访问等。5G核心网络的典型演进包括移动边缘计算(MEC)、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网络切片等。5G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 5G系统的网络结构

图1-6中UE为用户终端,(R)AN为(无线)接入网络,DN为运营商数据网络,其他部分为5G核心网功能实体,其描述见表1-1。

表1-1 5G核心网络功能实体描述

5G核心网借鉴了IT领域的“微服务”理念,采用了基于服务的架构(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SBA),通过模块化和软件化以实现面向不同场景需求的切片目的。

当前,5G移动网络的最终设计目标是满足终端用户多样化的QoS需求,这就要求网络实体能够实现对网络环境的认知和自主决策。网络层、控制层和管理编排层中的不同网络实体(如无线设备、基站和SDN控制器)需要做出本地自主决策,包括频谱接入、信道分配、功率控制等,以实现不同网络的不同目标,如吞吐量最大化、时延和能量最小化等。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加分散和多样化的网络环境。网络状态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异构无线用户之间的共存和耦合,使得网络控制问题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5G架构难以同时满足三大场景的需求,且资源的调度过程仍然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满足资源随需即用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6G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