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2-08 17:23:02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6G丛书编辑委员会
前言
第1章 信息通信技术及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1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历史
1.1.1 原始信息通信技术
1.1.2 古代信息通信技术
1.1.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1.1.4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2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
1.2.5 第五代移动通信
1.2.6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现有5G网络的分析与挑战
2.1 5G网络的三大场景
2.2 5G网络的关键技术
2.2.1 无线接入网侧关键技术
2.2.2 前传链路和回传链路关键技术
2.2.3 核心网侧关键技术
2.3 5G网络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第3章 6G设计思路与愿景
3.1 6G总体设计思路
3.1.1 概述
3.1.2 人、人工智能与6G
3.1.3 6G的第四维元素——“灵”
3.1.4 “灵”带来的挑战
3.2 6G业务愿景
3.2.1 全息类业务
3.2.2 全感知类业务
3.2.3 虚实结合类业务
3.2.4 极高可靠性与极低时延类业务
3.2.5 大连接类业务
3.3 6G网络愿景
3.3.1 网络2030的驱动力
3.3.2 网络2030愿景
3.3.3 网络2030服务
3.3.4 网络2030新兴特征
3.4 6G能力愿景
3.4.1 覆盖
3.4.2 速率
3.4.3 时延
3.4.4 连接
3.4.5 效率
3.4.6 吞吐量
3.4.7 移动性
3.4.8 计算能力
3.5 6G网络的演进展望
3.5.1 接入有序融合
3.5.2 资源有序编排
3.5.3 架构有序演进
第4章 6G网络架构及需求
4.1 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
4.1.1 概述
4.1.2 卫星通信
4.1.3 UAV通信
4.1.4 海洋通信
4.1.5 一体化通信
4.2 全频谱通信系统
4.2.1 概述
4.2.2 毫米波通信
4.2.3 太赫兹通信
4.2.4 可见光通信
4.3 通信计算融合网络
4.3.1 概述
4.3.2 体系架构
4.3.3 关键技术
4.4 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4.4.1 信息中心网络架构
4.4.2 面向移动计算的网络架构
4.4.3 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
4.4.4 NewIP网络架构
4.5 智能内生网络
4.5.1 定义和基本框架
4.5.2 主要原理和技术
4.6 内生安全网络
4.6.1 概念与特性
4.6.2 内生安全网络架构
4.6.3 6G网络内生安全
4.7 按需服务网络
第5章 6G潜在传输技术
5.1 广义信息论
5.1.1 广义通信系统模型
5.1.2 广义信源和广义熵
5.1.3 Renyi熵
5.2 新型信道编码技术
5.2.1 LDPC码
5.2.2 极化码
5.3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5.3.1 概念与分类
5.3.2 协作型NOMA方案
5.3.3 非协作型NOMA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