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用工风险与防范一本通:从招聘到离职全案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当年的劳动争议案件就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2012年,全国人大又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订。十余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整体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根据人社部的统计,2021年度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63.1万件,同比增长了18.62%。这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普及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80后”“90后”尤其是“00后”普遍法律意识比较强,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下劳动用工市场已经从买方市场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劳动者挑选工作的余地大了很多,不会再因为害怕丢了工作而对企业在用工方面的违法行为“忍气吞声”。

在各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败诉的占到大多数。同时,用人单位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给付劳动者各种经济补偿或者赔偿而达成和解、撤诉结案的更是不胜枚举。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劳动争议审理结案的案件数量为711 044件,而用人单位获得胜诉的案件数量仅为82 541件,不足12%。

都说在劳动纠纷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但实践中案件处理又为何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结果?我认为,在劳动纠纷案件中,企业败诉的原因大多是用工不规范,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劳动法律意识薄弱。

一方面,和大型企业不同,广大中小企业普遍管理相对不太规范,大多数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也没有专职处理劳动用工方面的人员,就更别谈法务部门了。再加上老板们劳动用工相关法律知识的匮乏,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往往是措手不及。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不断完善,一旦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劳动纠纷到了诉讼阶段,就会进入信息公示系统,这对用人单位以后的人员招聘、业务拓展无疑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用工形式,如互联网平台、共享经济,由此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何预防此类纠纷的发生,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抵御竞争风险能力原本就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更加举步维艰,尤其是一些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如旅游、餐饮、酒店、商业服务等,经营效益更是断崖式下跌,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劳资纠纷,比如,拖欠工资、单方面调岗降薪、违法安排待岗,甚至是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等。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于劳动仲裁的审理时限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自受理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60日,但在一些劳动纠纷的“重灾区”,从提交材料到做出裁决,往往需要6个月以上的时间。

我参加工作20余年,担任过大型集团和知名企业的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COO、CEO等职,虽然这些企业中都有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和法务部门,但劳动用工方面的事务我都会直接分管和参与。在过往的工作阶段,我所在的企业也发生过和员工的劳动纠纷,但最终企业败诉的几乎没有。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从招聘开始就做好了风险防范。

从2018年开始,我主要从事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接触了数千家中小企业。每次培训课上,我都会花一点时间给学员简单梳理一下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防范问题。几乎所有学员都非常感兴趣,也不断有学员提出,希望我能将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字,最好是出一本工具书,以便他们能够系统地学习和运用。

坦率地讲,《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内容非常多,如果系统、全面地进行阐述,估计能写成一部长篇著作。即便是我写出来了,估计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老板和HR也没时间看。而且,市面上系统、全面的关于《劳动法》的书籍可谓是多如牛毛,多我一本不多,少我一本也不少。

但我在研读过十余本相关书籍后发现,市面上大多数相关书籍要么是着重法条的解读,要么是着重案例的分析,却很少有教大家具体如何做才能规避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的。举个例子,都知道企业不能随便扣员工的工资,但如果员工因为工作失误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了,企业该怎么办?不扣,达不到惩戒和警示的效果,老板当了冤大头;扣,很可能违反《劳动法》,被劳动者主张经济补偿,还容易造成员工流失。

最终,我决定从实战出发,将我20余年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经验,以及近几年的授课内容整理出来,编写成一本劳动用工风险防范的工具书。

基于本书为工具书的定位,加之篇幅限制,本书未对相关法条做过多的解读,而是着重在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劳动用工方面的法律风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劳动用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文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书稿完成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若法律、法规有所调整,那么可能会带来相应操作方式的变化。此外,部分省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如婚假、产假、工伤待遇等。因此,还请读者朋友能够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及当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内容为准。除此之外,劳动纠纷纷繁复杂,对于同样的纠纷,在全国不同的省份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裁判口径,各位读者务必结合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

本书比较适合各类企业的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和法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适合普通的求职者阅读和参考。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博大精深,而且存在很多有争议的环节,加之我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疏漏或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加批评和指正。

朱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