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语出《素问·五运行大论》。我师方药中对此句特别推崇,认为这是中医学理论产生的基础。余初聆听尚未能完全领会,及执教《内经》于沪上,编撰《内经选读》教材过程中,反复咀嚼经文,始觉其寓意深长。“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包括气候、物候、病候等;“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道”源于“候”。《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此言天道去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先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过程中,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研究表明,《内经》藏象学说的形成,在于古代医学家除了通过尸体解剖对人体的初浅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活着的人体进行动态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即从“象”把握“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以表知里”,以及《灵枢·外揣》中的“司外揣内”,表达的都是同一意义。

其实,临证治病又何尝不遵循这一方法。大凡罹病,“有诸内必形诸外”。外,即表现于外的症状和体征。医生治病即从这些症状、体征——“候”,通过审证求因,掌握其病理变化特征——“道”,然后进行立法、选方、议药。医生观察“候”愈精、愈细,则把握“道”愈准,治疗才能中的。例如,目前糖尿病患者甚多,典型的糖尿病只要掌握“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消瘦)诊断并不困难,而不典型的糖尿病诊断就未必那么简单。医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对以下几种情况当引起重视:食欲尚好,近阶段体重下降、消瘦;夜间口干,欲饮冷;妇人外阴皮肤瘙痒,男子不明原因的阳痿;视物模糊,或检查发现白内障;手指、脚趾端麻木;皮肤频发疖肿,此起彼伏等。发现上述情况,应去医院检查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定是否有糖尿病。

其实,西医学理论的产生,也离不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一认识规律,只不过西医学是从微观角度观察“候”,因而得出的“道”与中医学不尽一致。西医学的许多微观观察指标也可移用于中医的微观辨证,如对胃病的诊断,胃镜关于胃黏膜观察的形态变化已经被许多中医作为辨证的指标。例如,表现为胃黏膜糜烂、水肿、充血者,中医可视作湿热浸淫于胃;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者,中医认为乃气血亏虚、血运不充的证候;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者,属血分有热;出现胆汁反流者,属“邪在胆,逆在胃”,胆胃失于和降;胃黏膜表现为溃疡者,属气虚疮疡不敛,治宜托疮生肌等。这些胃黏膜的形态表现,实际是中医望诊的延伸,这恰恰是充实了中医的四诊内容,可使医者对“候”的观察更为确切,可进一步掌握脏腑病理变化规律。诚如方药中所云:“中医学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一经典性名言指引下,虽然形成了它固有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也应该承认,我们在全面观察总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全面总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及其固有规律方面还差距甚远,因而在中医学的宏观研究方面还要继续长期进行,更何况即使是进行微观研究,中间也仍然存在着一个‘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问题,因为微观的对象,还是离不开‘候’,所不同者,只不过时代不同,所用观测手段不同,深度不同而已,其实质并无根本不同之处。”(《中国中医药报》1988年10月7日试刊号)

(王庆其)